第125章 等待时机 (第2/2页)
崇祯帝凝视韩山河,眉宇间尽显不悦,心中暗忖此人行事之荒诞不经。
韩山河苦笑,轻扬眉梢,答曰:“陛下明鉴,微臣细查之下,惊觉左良玉一行,短短时日,挥霍白银逾九千两,实乃罕见。”
太平盛世,银一两可养家一月,今虽物价微涨,然其挥霍之巨,仍令人咋舌。
据青楼老鸨所言,左良玉夜夜笙歌,佳人环绕,韩山河不禁唏嘘,铁打之躯,何以承此放纵?
“臣揣度,左良玉离京,或因囊中羞涩。
敢问陛下,是否继续追踪?”
韩山河再请旨。
崇祯帝摆手:“罢了,将精力转投诸王监视,左良玉一介落魄之人,不足挂齿。”
言犹未了,王承恩含笑步入殿中,喜讯传来:“皇爷,廖昌仁急报,孔胤植终屈服,捐粮二十二万石,粮船已启,不日抵京!”
然崇祯帝闻讯未喜反忧,心中暗骂孔胤植能忍,堪比“忍者神龟”。
其意在于借藩王之乱,拔除儒教根基,孔胤植之退让,反令其计难施,百官亦生怨言,皆因未见孔胤植之恶,只见皇权之压。
韩山河洞悉圣意,进言道:“陛下勿忧,孔胤植贪婪成性,此番退让,或为以退为进。
鲁王亦非善类,未达共识,只因筹码不足。二虎相争,必有一伤。”
崇祯帝点头:“朕不急,静观其变。必要时,尔等需施巧计,拉孔胤植入泥潭,此事关乎社稷。”
藩王之乱,乃皇室内斗;孔府兴衰,则牵动天下。孔胤植若犯事,不过罢黜再选,唯有谋反,方能一劳永逸。
“遵旨!”
王承恩与韩山河齐声应诺,心中皆明崇祯帝除孔之意。
贪腐官员背后,儒教之网密布,利益纠葛,皆因一“儒”字。
韩山河又言:“陛下,鲁、福等王蠢蠢欲动,蜀王尤甚,私招兵马。
微臣不解,陛下缘何按兵不动?”
崇祯帝笑看王承恩,答曰:“铲除一王易如反掌,朕之所以隐忍,意在引蛇出洞,一网打尽。
若急于动手,余者必更狡猾,待朝廷危难之际,方显其獠牙。”
韩山河闻言,眼神如刀:“陛下高瞻远瞩,臣等佩服。
待时机成熟,必让诸王无处遁形!”
\皇爷睿智无双!此际良机,正可妙手回春,借势整饬宗室,真乃一石数鸟之策!\
王承恩心中豁然开朗。
宗室之臃,犹若赘疣附骨,令崇祯帝寝食难安。
那数十万众的宗室大军,耗费国帑如流水,尤是亲王郡王,坐拥沃土千顷,实乃大明之重负。
崇祯帝深知,此等顽疾,非雷霆手段不能除。
然直接削藩,恐失人心,故施妙计,诱其自乱阵脚,待其骄纵生事,方显皇权之威,一举荡平宗室之乱。
\尔等心思缜密,朕心甚慰,此事须守口如瓶,勿使外泄。\
崇祯帝密嘱二人,连温体仁亦不知晓,恐其书生之见,反添乱局。
毕竟,此等骨肉相残之事,在大明三百年间,实属罕见,非比寻常。
王承恩与韩山河领命而去,心中忐忑却也坚定。
离了西山大营,崇祯帝忽忆起制造局之事,念及膛线枪之进展,遂决定微服私访。
西山大营至玉泉山,不过咫尺之遥,换上便服,携亲卫数骑,疾驰而往。
制造局,大明之秘器所在,乃崇祯帝工业强国之梦的发端,置于西山大营之侧,以策万全。
须臾之间,已至制造局前。
崇祯帝步入,见宋应星正埋头于枪炮之间,遂笑问:
\宋老,可有喜讯?水泥之试制,是否已臻完善?\
言罢,挥手免礼,尽显君臣和谐之景。
宋应星闻言,喜上眉梢,放下手中枪管,答曰:
\陛下圣明,微臣正欲禀报,经多番试验,水泥之质,已合乎陛下之期许矣。\
语毕,二人相视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