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搬迁国策一 (第2/2页)
怎么对付这些人,前文也提到过无数次,从秦始皇开始,就两条,搬家,或杀掉。这两条是相通的,基本也是同时进行的。
我们现在讲共同富裕,有个定义,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后富起来的,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或者,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消灭富不起来的,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这两个表述现在是一个意思。当年的人们可能没有现在这么高的概括抽象水平,但他们明白一个古老的道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无论搬家还是杀人,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分配尽量不那么悬殊,尽量让大家都有口饭吃。搬家属于软的,温柔的措施,搬到关中天子脚下来,国家给你解决生计,这个地方你们不敢闹事,闹事也不怕;杀人,当然是硬手段狠手段了,从郅都,到张汤,到不久前刚写过的田延年,这些知名度极高的所谓酷吏,他们的形象都差不多,额上月牙印,手持狗头铡,职业斗地主,有钱我就杀。
没有对错,不讲人道主义关怀,也没什么严格的法律依据,更不要提春秋大义了,来就是吃大户的,谁让你们是,杀。
他们做的事情,概括一下基本是,允许消灭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大家一起过不那么富裕的美好生活。
简直丧尽天良,灭绝人性,人类耻辱,历史退步。
但是它管用,洋人喜欢讲一句话,it works.
但是刘奭一纸红头文把这一国策嘎然废止了。
皇帝的红头文,或曰诏书,都是宪法,发一次红头文就在宪法里增加一条,后世继任的皇帝都要照着执行的,这叫先例。除非后来的皇帝就类似事件发了新的红头文,这相当于宪法修正案。所以刘奭这封诏书,寥寥几个字,但影响远。
至于刘奭为什么这么做,可以照着他的诏书理解,刘奭以读书人自居,心肠软,怀仁天下,看不得大家抛弃祖业,千里迢迢搬到关中。
这么解释当然很通。
刘奭尽管是个有些务虚的人,但他的脑袋绝对不糊涂,不会吃饱撑的觉得哪里不爽了非要改一下,那是拿国家开玩笑。搬迁这一国策,从刘敬对高皇帝刘邦建议并实施以来,每任皇帝期间都至少会执行一次,而且是正经严格地执行甚至不惜见血。一百五十多年的古老国策被废掉,原因只有一个,刘奭感到了某种压力。
财政压力吗?政府没能力给搬迁户提供支持了?大概有这个成分,但财政问题一般是其他问题的反映,再说哪任皇帝没有财政压力,武皇帝时期那么打仗烧钱,该下搬迁令毫不客气,甚至还搬出了大侠郭解的故事,这个前文写到过。
这不是核心问题,这个问题甚至不解决都无所谓。
这个压力从武皇帝时期就开始出现了,到现在不过积攒到了一定当量。
武皇帝之前,中央政府的官员,甚至地方政府的官员,几乎全部是外戚和开国功臣以及他们的后人,靠血统和裙带做官。这个不用论证了,翻翻前文就知道。
外戚和开国功臣的家,自然都安在长安,至少绝大部分是。也就是说,武皇帝之前,从丞相到郎官到地方官,几乎家业都在长安以及周边。所以要出搬迁令,整个政府没一个人跑出来反对,因为根本搬不到他们头上,事不关己,既得利益者从来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