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通天战准提 (第2/2页)
日久,帝尧渐感年迈,面临继任之事,遂与权臣大臣共议接班之人选。
有人进言,推举虞舜,言其才德俱佳,可堪大任。
虞舜家境清贫,自幼经历坎坷,然不屈不挠,心向忠孝。
年方二旬,已名声显赫,尤以其孝行闻名于世。
帝尧听之,心生欣赏,遂令侍卫速将虞舜寻来,亲召入宫,令其参与政事,处理百官事务,接待诸方宾客,以经受磨炼。
尧帝亦将其二女,娥皇与女英,双双许配于舜,意图借此考察舜之品性,欲从良缘中观察其德行。
虞舜心怀感激,潜心向上,不仅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更在用人方面略有改进,周围百官皆对其推崇备至。
经过多方考验,舜在政务上展现出卓越才能,深得众人的信服与支持,帝尧对此心生喜悦,决意将其视为己任之继承者。
遂择良辰吉日,举行大典,诚心将帝位禅让于舜。
然舜心中自觉声望未足,德行尚显不足,虽受至高之位,然不愿接受,苦心推辞。
尧帝见舜如此谦恭,感其德义,叹道:
“舜,汝乃我所重之人,天命之所归,岂可辜负?然若尔心中惶恐,朕允汝暂代人主之职责,以令百姓得以安然。”
舜闻言,心中虽感激,然仍不敢怠慢,惴惴不安,遂应诺道:
“臣将尽心竭力,以报皇恩,愿以德治天下,安抚黎民。”尧帝欣然点头,心中倍感慰藉。
自此之后,舜执掌权政,策马前行,励精图治,逐步整顿天下。
帝尧虽退位,却常在后辅佐,教导舜持家治国之道,俨然是智者之形,传授诸般教诲。
舜亦深得民心,其间励志向善,修身齐家,施政之法以德为本。
群臣百官皆尽心竭力,社稷安宁,四方来贺,风气日渐昌明,民众更加望重。
然岁月如梭,流光急逝,尽管托孤于舜,尧帝心中仍有担忧,常思修行之余,问道之法。
世事纷繁,波澜不测,虽舜以贤德,然天下之路尚需重整,故而每思及此,心中自有愁绪。
此时舜虽已居庙堂之高,然仍心系民生,日夜鞠躬尽瘁,力求不负尧帝所托。
舜即位之后,熟知治国之道,见尧帝曾设议事会,成员颇多,然鲧、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等皆无具体分工。
各司其职颇为模糊,致使政事处理效率低下,民生困苦,百业凋敝,舜心下感念,决意调整,欲使官员职守分明,促使国事发展。
舜乃深思熟虑,召集众臣,再度召开议事会议,身为主事者,他慢声道:
“各位贤臣,今日聚首,意在理顺国政,使我百姓安乐,国泰民安。
吾所见,尔等虽各有所长,然无具体职分,致令朝政纷扰,民生困苦,何以安民?”
众臣们齐声应和,皆表心中所忧,舜心明意至,遂依循各人所长,悉心布局。
他令皓陶为法令之司,掌管律法,公正清明;
契则擅长器物,任其为工匠之长,负责技艺之革新;
后稷善于农事,封其为粮食之长,负责百姓之生计;
伯夷以德行着称,任为道德之司,传播义理;
夔则博学多闻,命其为文书之长,整理国家典章;
龙、倕二人擅长水利,令其负责水事,疏浚河流;
益则善于算数,委以税赋之职,使国库充盈;
彭祖年长德望,命其为顾问,辅佐众臣决策。
是日之中,舜设官分职,各任其责,如星辰璀璨,秩序井然,国事渐入佳境。
众臣齐心协力,兴办水利,推广农业,治水之法自鲧于尧之处,规划得当,令洪波安定,旱涝均调。
日复一日,百业兴旺,万民安乐,和谐如春,舜之治国之道见功效,百姓感恩戴德,齐颂其名。
自此之后,舜更励精图治,勤于政务,日夜思索百姓所需,每每见国事有所进展,心中倍感欣慰,众臣相继致敬。
时光荏苒,舜之名声日隆,如腾龙于天,棋子虽多,各司其职,互为扶持,渐成明德之治。
有云:“国之兴衰,唯在于治。”
舜深谙此理,始终以百姓为念,能明察秋毫,随需而调整朝政之事,民众之声成为他心中最重之音符。
然这治国之道虽美,仍会有云起风生之时。
舜治国以来,勤于政务,尤为民生所系。
在任内,舜常亲自巡视,究察国中种种民事,以策良方。
某日,舜亲至鲧治水之地,心中惴惴,欲明水患源头,一睹其真。
抵达之处,舜见洪水滔滔,势不可挡,民众满目愁苦,俱沦于水患之中。
于乃深究水患之故,频频哀怨之声中,舜心生警觉。
经细察后,舜感悟,方知大水之起源,乃是水怪作乱,扰乱江河,阻滞水道,若不将其平定,欲根除水患,似乎难以实现。
与鲧相见,舜促其言:
“鲧,尔今何以治水?民众苦于洪涝,我欲求见解决之法。”
鲧惭愧,然欲显其功,便执意言道:“以堵为主,决胜千里之远,水势自可安定。”
然舜则识其不详,心知堵之不足,乃道
:“然此水怪之患乃当首攻,若一味堵塞,非但无益,反致水浪滋生,而且不能根治。”
鲧听后,神色一震,然心中固执,不愿改弦更张。
舜见其然,则心有不满,遂言:
“鲧,尔欲政之以水,然非惟堵塞可解,必当先平水怪之叛,令水回归其道,方能安民生之根本。尔对治水之策,岂可忽视?”
然鲧无回应,仍固执己见,舜心中渐感失望,遂有决断。
舜虽忍痛处置,然无奈他处再犹豫不决。
于是召侍臣至,言曰:
“鲧于治水无以为力,竟不能寻求他法,论其乌有作为,惟有流放于羽山,以示警惕。”
侍臣应诺,遂命人立即实施流放之事,将鲧送至幽山之地,以示处理之决果。
鲧被迫离去,虽心中不甘,然舜所做何尝无道理,心下亦知悔恨,然事已至此,难以自辩。
自此之后,舜扫清前路,一意挖掘水妖之源,许多贤士皆前来助其理清水局。
舜收集百姓之声,广而求之,渐有智者为其献计,远寻神灵之力,以祈求大神出山,平定水怪之叛,安抚世人之心。
日复一日,水怪之事终有线索,舜思虑周全,群臣合力,发策出动。
惟期待能有良策,逆风而行,待求水患安宁。
水势虽澎湃,然舜心中笃定,信其法必能重归安静。
然治水难程,修复尚需时日,舜更需厚积薄发,长此以往,须调和其间之变,以达水利之平。
舜自流放鲧后,心中忧虑,国中水患未平,百姓仍在水深火热之中。
然时有良言,舜耳闻鲧之子禹,素有治水之才,深知水之道,乃心生希望,遂命人寻觅禹,以令其继承治水之务。
禹者,姓姒氏,名文命,字高密,生于西羌,志行兼优,尔后随父鲧迁居至崇,心念治水之事,潜心修学,锤炼技艺。
自幼观水之势,便学会驭水之道,是以在尧帝之时被封为夏伯,称夏禹或伯禹。
舜召禹见于朝,开言道:
“禹,尔为鲧之子,闻汝通晓水势,治水之能,被众所称,今欲委尔重任,使尔继承治水之职。”
禹躬身致敬,言辞恳切:“臣虽唯有微薄之力,但愿尽悉所能,愿竭诚为国,平定水患,安抚百姓。”
舜见禹志向坚决,心中愈加慰藉,遂详细言道:
“今水怪仍作乱,若欲根治,必当先明水源,审时度势,利弊并存,结合古今之法,以求长治久安。”
禹亟应诺,心中明了水之要义,决意整治洪流,使民众安居。
于是,禹便亲自巡视水患之地,细观察江河之流,勘探山川之势,以图治水之计。
众民见有贤者下凡,心中稍感安慰,皆愿尽力相助。禹心系黎民,常与百姓同处,不辞辛劳,深入水边细察,常为民众祈求安宁,广纳民意。
其间,禹于治水中开始施策,非一味堵塞,乃采用疏导之法,因时制宜,灵活应对,安置水坝,挖掘河道,设立水渠,以调和其流。
此法得当,水势逐渐平稳,民众安稳于心,待望水退,丰年将至。
然而,虽有喜讯,然水患问题并未完全解开,水怪仍在暗中作乱,时常犯险。
禹心有所虑,乃更发奋图治,广召贤士,共商对策。
民间有传言,治水需先寻平妖之法,禹遂向贞龙求教,勤修道义,求得水神启示。
日复一日,禹在治水上渐有成效,虽风波未息,然却不畏艰险。
从水中抽粮,挖石筑坝,向民请教,一同面对,罔土之功,耐心细致,俱心飞扬。
渐渐地,水势归于常,民众见水清河畅,安居乐业,心中感激不已,纷纷感德于禹,齐声称颂。
舜得知后,亦感其深明大义,日夜关注水患之事,心中自有宽慰。
然而,若问治水之途,禹将遭逢何种阻碍?
水怪之乱是否终能平息?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