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定稿 (第2/2页)
李斯年回应道:“邵先生,您太客气了。这其实是一种‘双赢’的局面,这样的报道不仅提升了报纸的关注度,也变相地为百草厅扬了名。我回头会跟七哥商量一下,让他在你们报社投放一些广告,再给你们些赞助,算是我们的一点小小支持。”
听到李斯年这样说,邵飘萍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登广告是可以的,但赞助就不必了。我们报纸必须保持客观公正,这是我们公信力的基石。”
自从邵飘萍创办《京报》以来,他就坚定地走上了一条自费独立办报的道路。他的言论既不受外国通讯社的影响,也不受军阀的控制,始终努力排除各种干扰,为华国新闻事业的独立性奠定了基础。
邵飘萍主张新闻记者是“布衣之宰相,无冕之王”,是“社会之公人,是居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外的第三者”,他认为,报纸应该监督政府,以及肩负起教育民众、唤醒民众的重任。
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京报》逐渐成为了人民大众真正的发声平台(当然,邵飘萍最终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面对邵飘萍的坚定态度,李斯年没有再多说什么。他深知,在这个时代,有些文人们的道德水准和职业操守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
邵飘萍对李斯年刚才提到的“双赢”一词产生了兴趣:“时济,你刚才提到的‘双赢’是什么意思?”
李斯年于是将之前对荣氏兄弟的解释重新复述了一遍,这让邵飘萍大为赞赏,连声称赞他是个人才。
随后,邵飘萍指了指桌上的稿件说:“时济,我刚看了你写的稿子,做了一些修改。你先看看,然后我们再一起讨论。”
李斯年摊开稿纸,仔细阅读起来。他特别注意了邵飘萍修改过的部分,只是几处措辞上的微调,初看似乎差别不大。然而,当他结合上下文再次阅读时,却发现了其中的奥妙。经过修改后的文章更加贴近大众的阅读习惯,情感表达更为充沛,煽动性也显着增强。他不禁暗自佩服邵飘萍的才华和敏锐洞察力,这位办报奇才果然名不虚传。
李斯年针对稿件中的几个点与邵飘萍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他并非出于挽回颜面的目的,而是真心希望向这位新闻界的前辈学习新闻写作的技巧。
在交流过程中,邵飘萍也察觉到了李斯年的学习热情,他本就是一位乐于教导后辈的人,于是便耐心且详细地解释了每一处修改的原因和作用。这场讨论对李斯年来说,无疑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让他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