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报纸专栏 (第2/2页)
李斯年好奇地问道:“哦?邵先生,您认识我的这位兄长?”
邵飘萍微笑着答道:“是啊,我们有过一些交集,我在《申报》任职的时候,还采访过他。”
与邵飘萍顺利商定了《大国崛起》与《海权论》的连载细节后,李斯年心满意足地回到了自己的办公位,继续埋头审阅来稿。
当他翻阅这些稿件时,心中总有一种拆盲盒般的期待与好奇。每一封投稿都像一个神秘的盒子,里面可能藏着一篇惊世奇文,也可能只是一堆文字垃圾。这种未知的刺激,让他感觉工作也变得有趣起来。
这次,他打开的就是一篇风格清丽,情感细腻的散文。
文中写道: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整篇文章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千三百多字,但文字间流露出的真挚情感却深深打动了李斯年。
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堆砌生僻的词语,只是用最朴实无华的家常话,讲述了一段深沉的父爱故事。这种生活气息浓厚的语言风格,让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父爱的伟大与深沉。
读完这篇文章,李斯年的心中涌起了一股莫名的感动。不禁让他想起了李举人那相似的“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作为家中的幼子,又是幼年早慧,李举人在他身上倾注了更多的父爱,让他每每想来,感动异常。
此刻,身处异乡的他,看完这篇文章后,更加想念远方的家和那个深爱他的父亲。他想,也许应该抽个时间回家看看了,去感受那份久违的父爱和家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