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办学堂! (第2/2页)
然后是准备教材。李承乾亲自参与编写,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简单易懂的课程。
“这些教材一定要实用,让孩子们能学到有用的知识。”李承乾嘱咐道。
在准备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
“太子,经费不足,很多物资无法购置。”负责财务的官员说道。
李承乾沉思片刻:“先从我的私库中支取,务必保证学堂顺利开办。”
“太子,有些将士不理解,认为读书无用。”又有人来禀报。
李承乾召集将士们开会:“诸位,读书能明理,能让我们的后代有更好的未来,这是功在千秋之事。”
将士们听了,纷纷点头:“太子说得有理,我们支持。”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学堂终于建成。
开学这天,李承乾亲自前来。
孩子们好奇地张望着。
李承乾笑着说:“孩子们,从今天起,你们就要在这里读书学习了。”
一个孩子问道:“太子殿下,读书真的能让我们变得厉害吗?”
李承乾摸摸他的头:“当然,只要你们努力,未来不可限量。”
学堂建成后,清晨的阳光洒在学堂的屋檐上,孩子们早早地来到了学堂。先生站在讲台上,手中拿着书本,声音洪亮地讲解着知识。孩子们个个坐得笔直,眼睛紧紧盯着先生,脸上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一个小男孩高高地举起手,急切地说道:“先生,我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他站起来,自信地回答着问题,其他孩子纷纷投来敬佩的目光。
课间休息时,孩子们也不闲着,围在一起讨论着刚刚学到的知识,有的还互相背诵诗词,欢声笑语回荡在学堂里。
而在筹备学堂的过程中,经费不足的问题让李承乾陷入了深深的内心挣扎。他在房间里来回踱步,眉头紧锁。
“这可如何是好,答应了孩子们要办好这学堂,不能让他们失望。”李承乾喃喃自语道。
他想到了自己在宫中的一些珍宝,咬了咬牙,决定将其变卖来补充经费。
“这些珍宝虽珍贵,但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值得。”李承乾下定决心。
当外界得知李承乾在西山开设学堂的举措举措后,议论纷纷。
一些大臣在朝堂上说道:“太子此举,实乃为大唐的未来着想,有远见啊。”
而民间也流传着对李承乾的称赞:“太子心系百姓,这学堂开得好,让孩子们有了出路。”
但也有一些人抱有怀疑的态度。
“这不过是太子为了拉拢人心罢了。”
“谁知道这学堂能办多久,说不定只是一时兴起。”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堂里孩子们的进步越来越明显,那些怀疑的声音也渐渐消失了。
随着学堂的教学逐渐步入正轨,李承乾开始关注每个孩子的特点,决定因材施教。
他常常来到学堂,观察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一天,他看到一个小女孩总是默默地坐在角落里,很少主动发言。李承乾走过去,轻声问道:“小姑娘,你为何不积极参与呢?”小女孩低着头,怯生生地说:“太子殿下,我怕说错。”李承乾微笑着鼓励她:“别怕,只要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就是进步。”
经过了解,李承乾发现这个小女孩对诗词有着独特的感悟力,但性格内向。于是,他专门为小女孩安排了诗词朗诵的活动,让她逐渐展现自己的才华。
还有一个小男孩,特别好动,坐不住,对书本知识不太感兴趣。李承乾观察到他在动手实践方面很有天赋,便请来工匠师傅,教他一些手工技艺。
“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你要找到它。”李承乾摸着小男孩的头说道。
小男孩兴奋地说:“太子殿下,我一定好好学!”
然而,因材施教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些先生对此不太理解,认为应该统一教学。
“太子,这样做会不会打乱教学秩序?”一位先生问道。
李承乾耐心解释:“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根据他们的特点来引导。”
为了让先生们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李承乾还组织了多次研讨。
“我们要多观察孩子们,了解他们的兴趣和优势。”李承乾在研讨会上说道。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一次,皇宫里举办才艺展示,西山学堂的孩子们大放异彩。
小女孩朗诵的诗词赢得了阵阵掌声,小男孩制作的精巧手工让众人赞叹不已。
“这都是太子殿下因材施教的功劳啊!”人们纷纷称赞。
消息传到了宫中,皇帝也对李承乾的做法表示赞赏。
“乾儿,你做得很好,为大唐培养了人才。”皇帝说道。
李承乾恭敬地回答:“儿臣只是尽了一份力,希望能让孩子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但这也引起了其他皇子的嫉妒。
“哼,李承乾不过是在作秀,想博得父皇的欢心。”魏王李泰说道。
而李承乾并不在意这些闲言碎语,依然专注于学堂的发展。
“只要孩子们能受益,其他的都不重要。”李承乾对身边的亲信说道。
春去秋来,到了丰收的季节。西山的田野里一片金黄,麦浪滚滚,人们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学堂里的孩子们也暂时放下了书本,跟着大人们一起参与到丰收的劳作中。
“哇,今年的收成可真好啊!”一个孩子兴奋地喊道。
“是呀,这都是大家辛勤劳作的成果。”另一个孩子回应道。
李承乾也来到了田间,看着这丰收的景象,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太子殿下,多亏了您的学堂,让孩子们懂事多了,干活也更卖力了。”一位老农说道。
李承乾摆摆手:“这都是大家的功劳。”
这时,一个官员匆匆赶来。
“太子,京城传来消息,陛下对西山的丰收很是满意,要嘉奖您呢。”官员说道。
李承乾微微一愣,随即说道:“这都是百姓们的功劳,我不敢居功。”
回到学堂,先生给孩子们讲起了丰收的意义。
“孩子们,丰收不仅是粮食的收获,更是我们努力和付出的回报。”先生说道。
孩子们纷纷点头,眼中闪烁着光芒。
夜晚,李承乾在房中思考着未来的规划。
“如今西山丰收,粮食充足,接下来可以发展一些手工艺,让百姓们多些收入来源。或许可以开设纺织作坊,让妇女们也能发挥作用。”李承乾自言自语道。
“还要修建更好的道路,方便货物运输。”他边踱步边思索。
“再建几个集市,促进贸易往来,让西山的物产能够流通出去。”李承乾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只是这都需要不少人力和财力,得好好筹划一番。”他皱起眉头,陷入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