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文景之治 (第2/2页)
刘启趁机颁布诏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
使得诸侯国的官吏任命权回到了皇帝手中,但是诸侯国仍然存在。
经历这一场动乱,使得大汉国力下降。
但刘启延续了父亲的励精图治,继续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重农抑商,维持三十税一。
让大汉人口从汉文帝时期的两千五百万,增长到了三千万。
无论是农业生产,扩大兵力,还是发展各行各业,人口数量始终都是一切的基础。
因为政策治理的选择,使得大汉人口快速增长和国力提升,也让后世对这段历史赞誉为文景之治。
为后来汉武帝驱除匈奴、开疆拓土,成就大汉强盛之名奠定了关键基础。
不过汉景帝一生的功绩,使得他虽拥有贤君之名,但仍有两个无法抹除的污点。
一是错杀自己的老师晁错,寒了忠臣们的心。
二是杀了救国功臣周亚夫。
最初周亚夫因平定七国救大汉于危亡的功绩,得到刘启的极大信任,后来也因此得以官拜丞相。
但是在后来的立储问题上,周亚夫与刘启的意愿相背。
刘启当初见太子生母栗姬厌恶自己后宫的那些嫔妃。
刘启便借生病时试探栗姬,想要栗姬答应在他死后要善待后宫的嫔妃和其他皇子。
结果栗姬实在愚笨,不仅没有答应,且表露出对那些嫔妃更大的恶意。
这让刘启大为厌恶栗姬,担心太子继位后,栗姬作为太子生母会重走吕雉的故事。
便决心废除太子,另立才德兼备的刘彻为太子。
但是刘启的这一意愿,被不明真相缘由的周亚夫强烈反对,认为轻废太子会引起权力斗争,使大汉政权不稳,威胁国祚。
而周亚夫的这一反对,使得刘启重新审视起了这位曾经备受他信任的国之重臣。
认为周亚夫功高震主,集军权与相权于一身,反对废太子或许是担心自己失权。
并且刘启本身也有意借此打破,掌握了庞大军权的军功集团。
于是刘启罢免周亚夫丞相之职。
并借周亚夫私自购买五百套盔甲作为父亲葬器为由,指控周亚夫因被罢相怀有谋逆之心,将周亚夫抓入狱中逼迫其承认罪行。
周亚夫不从,绝食五日呕血而亡。
自此,这位替大汉训练出细柳营强军,率兵抵御匈奴入侵,平定七国之乱的大汉名将,冤死在了他连真相都不曾知晓的政治斗争中。】
此时已经将周亚夫打入诏狱的汉景帝刘启,深深叹了口气。
自己的过错终究被上苍和后世记载了下来。
但是对周亚夫他又的确有杀他的需要。
军功集团的势力太过强大,周亚夫在军中和朝堂上的威望太高,隐隐有皇权旁落的迹象。
一旦周亚夫真的生出了不臣之心,那大汉就危险了。
历史总是有那么多的巧合。
周亚夫和韩信的命运又何其的相像。
同样是以超高的领兵才能救大汉于危亡,可大汉安稳之后,又同样落得个敌国破,谋臣亡的下场。
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未来还会有下一个韩信和周亚夫挺身而出,救大汉于危亡吗?
刘启闭上眼,喃喃自语道:
“莫说上苍将之归为朕的污点,就连朕自己又何尝不想用更温和的办法解决这一切,让救过大汉的功臣得以善终。”
最终,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汉景帝还是决定不再重蹈覆辙。
立即启程去往了关押周亚夫的诏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