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八章 你真是个天才! (第2/2页)
这家伙看论文都看不懂,根本不可能做什么报告,也许让他照着论文念,都有些符号不理解,转而把内容念错。
更何况,他确实很长时间没研究数学,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成果。
当想法从脑子里滋生,再加上近一段时间也有些清闲,就是等待航空集团的验收,他不知不觉的就琢磨起了数学。
他很快想起了一个内容--杨-米尔斯存在性与质量间隙。
在研究粒子的边界理论,塑造围观粒子能量组成的时候,赵奕就对‘杨-米尔斯存在性与质量间隙’问题感兴趣。
这是个极其复杂的数学物理问题。
杨镇宁和米尔斯一起做数学物理研究,他们的目标是想通过描述基本粒子行为,用数学的方法统一核心的电磁力、弱力以及强力。
在电磁的理论中,整体规范对称性对应着电荷守恒,一旦要求这个整体规范对称性在局域下也成立,就能得到整个电磁理论。
那么问题来了。
如果把这种思想推广到其他领域呢?比如强力、弱力?有没有可能同样要求某种整体对称性在局域成立,然后可以直接产生强力、弱力的相关理论呢?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非阿贝尔规范场论,也叫杨-米尔斯理论。
杨-米尔斯理论被普遍认为是超越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的重要成果,也就是超越了杨镇宁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
现在的量子物理中,强力就是用杨-米尔斯理论描述的,量子物理中把弱力和电磁力实现了理论结构角度上的统一,而统一之后的电弱力也是用杨-米尔斯理论描述的。
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问题,是千禧年七大数学猜想之一,它就起源于物杨-米尔斯理论,问题的正式表述是:证明对任何紧的、单的规范群,四维欧几里得空间中的杨-米尔斯方程组有一个预言存在质量缺口的解。
这个问题牵扯到粒子的基本规范探索,并阐明物理界尚未完全理解的自然界的基本方面。
赵奕之所以想到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杨-米尔斯问题和粒子的边界理论有关系,杨-米尔斯理论就是以对称性、数学方程,阐述微观立场相互作用的关系,而粒子的边界理论则是以粒子的能量组成角度,去解释微观物理发生的根源。
同样是微观物理的原理研究表述,两者必然有很多重合的地方。
如果再进一步深入探索粒子的能量组成,就肯定会牵扯到场力问题,也必然会牵扯到杨-米尔斯理论,甚至牵扯到理论的证明。
赵奕希望能作进一步的研究,他对于粒子数学的研究,和其他理论物理学家一样,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四大力的统一。
当连续深入思考了几天后,他还是暂时放弃了对杨-米尔斯问题的研究,最主要是基础还没有打好,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可不是短时间的研究。
那要比解决哥德巴赫猜想、费马猜想要复杂的多的多。
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他注意到了另外一个问题,也马上提起了兴趣。
因为,《衍生率》。
现在赵奕对《衍生率》有了一定的了解,他发现《衍生率》是个非常好的‘逻辑推导’能力,和正常的逻辑思路进行的推导不同,《衍生率》能够依照条件找到‘最可能’的通路,而不是依照条件列举大量的可能。
这个能力做研发很有用,解决数学问题似乎也有很大帮助。
赵奕想要真正试试《衍生率》的作用,也找到一个很不错的逻辑推导问题--
NP完全问题。
这是千禧七大难题的第一个。
数学界之所以对NP完全问题感兴趣,最主要是因为它是纯粹的逻辑问题。
NP完全问题的正确表述是:NP=P?,P(确定性多项式算法)对NP(非确定性多项式算法)问题,问题的表述似乎很复杂,简单解释一下就能明白过来。
NP,就是非确定多项式算法。
有的问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找出答案,而有些问题则不能。
比如,下一个质数是多少?
这个问题的解答方法,就只能靠猜测并且一个个去验证,验证出后续某一个数字是质数,就等于是解决了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NP’,可以简单理解为‘不知道具体要算多少次’,而解决这个问题的验证过程就是P,也就是‘运算一次就解决了问题’。
举例来说,数字5后面的质数是几?假如不知道后续的质数是多少,这个问题可以认为是‘NP问题’,做法就是一个个去验证。
6,不是。
7,是。
问题解决了。
在验证7的运算中,就解决了数字5后面的质数是几的问题,就可以认为这个运算过程,也就是问题解决方案P。
听起来似乎是很简单,但如果是寻找超大质数,牵扯到的运算量就非常大了,一个个去验算到最后就发现无法继续。
NP完全问题,就是要证明是否存在统一的防范,快速解决类似‘只能靠猜测去验算,而不能直接运算得到结果的问题’。
如果存在,找到这个方法。
如果不存在,证明不存在的原因。
NP完全问题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却非常复杂的数学逻辑问题,仔细深入的一想,就不得不觉会让人沉浸其中。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的数学家,都对NP完全问题的研究感兴趣的原因,但一直到现在还没有数学家能证明出来。
赵奕想到了NP完全问题,觉得空闲时间也没事情,顺带着试试《衍生率》效果,干脆就决定深入的研究一下。
与此同时。
航空集团的总部迎来了科学院软件所派过来的团队,带队的正是新晋信息学院士刘贺敏。
刘贺敏的团队受到了热情的接待,但仔细注意就能发现,有些人对刘贺敏团队的到来不怎么感冒,尤其是航空集团旗下,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航空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的人。
两个研究所分别派来了小团队,总计加在一起有十个人左右,带队的是经验丰富的研究员郭金华和邓敏容。
郭金华、周丽敏都看了‘智能控制系统’,他们马上就得出了,其中牵扯到非常复杂的算法,必须要顶级的数学计算机专家来。
事实上。
两人的想法是,必须让赵奕本来过来讲解,才能把原理完完全全的摸透,只不过因为赵奕是设计组的领头人,不太可能参与验收工作,自己设计自己验收,听起来就很不靠谱。
虽然刘贺敏是信息学的院士,在进化算法、神经网络的研究方面,有着世界级的成果,数学理论研究上也有一定成果,但要说能看懂‘智能控制系统’的内容,还是让他们不太相信。
他们对自己的专业能力很自信,刘贺敏的研究成果比较高,但牵扯到具体的程序、算法,理解能力上不一定他们强。
刘贺敏也知道航空集团人才济济,自己来自科学院软件所,还是科学院新晋的信息学院士,但要说到航空集团内部,头衔真的很难有什么说服力,旁边做招待的最低也是个研究所,还有动力学、机械学的院士,一个个都是学术、研发的顶尖人士,他和团队必须要在理解‘智能控制系统’上,真正弄懂一些东西才有说服力。
所以被招待了一番后,刘贺敏就提出快速进入到工作中。
他们很快拿到了报告。
因为牵扯到保密性质,团队里普通的研究员,就只能拿到一部分报告和代码,他们会分别负责一部分的研究,刘贺敏则是拿到了全部的报告和代码,也马上投入到研究理解中。
然后。
刘贺敏左看看、右看看,确定没有人注意后,才从公文包里拿出个密密麻麻、写满了内容的笔记本,对照着报告和代码认真看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