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十一(当前时代篇):圣经灭世纪 (第2/2页)
“哦?他写了什么东西?”
维齐尔对于这帮蛮族城子的独特文字颇有研究,毕竟本身就是属于恶邻一样的存在,堵在埃及的贸易路线上相当于五个持刀的抢劫犯天天蹲在你家门口,他们说的话写的字,再是和自己这边有差距,时间长了那也能听得懂看得明白了。
墙壁上的血书非常工整,这让维齐尔不由得心中生出了怀疑。
不是说这五个城的人加起来都找不出十个拥有正义之心的人吗,可如果是反派的话,你这字写的也太工整太干净了点吧?
怎么隐隐感觉,这像是被人强迫写成这样的捏?
[所以我当悔改,若不悔改,他就快临到我这里,用他胳膊上的拳头作攻击表示。]
[我说我悔改了,但他说我空口无凭;我说我可以立字据,他说我没有真心;我说我可以对着海水发誓,他说放屁都比我的誓言要响亮。我哭了,你呢。]
维齐尔和众埃及人:“......”
对不起,我们受过专业的训练,一般情况下不会哭。
但是一定会笑的很大声!
“这里还有一句....”
“等会。”
“这不是绝笔吗,他怎么有空写这么多的?“
维齐尔思索了一会不得其解,果断的放弃了思考。
算了,既然想不明白那就不要想了。
然后仔细的看着这最后的绝笔,这个时候,开心的看下文才是最重要的:
[不过,最后他又问起我,说我愿不愿意以一人的死去,换取全城的存活,他说这样的话,我就知晓了仁义,他就会让我改过自新,视情况而定,说不定还会放走城内的许多人.....]
维齐尔看下去。
下面没了。
“后面呢!”
维齐尔看着身边的士兵。
“这泥砖做的王宫已经倒下了,其他人正在废墟里清理,大人不要着急,预知后事如何,请待下回分解...”
经历了漫长的寻找,终于最后一段话被找到。
“找到了维齐尔大人!”
“不是找到我了!是找到墙了!快点给我看看!”
维齐尔看着那面残墙,上面写着最后一大段话。
[但是我觉得,我被打的这么惨,结果还要让我死掉换取全城人的存活?这种事情是不应该的,哪怕是让我口头答应,然后让那些人得以存活,都是让我不高兴的!这不是等于我白白挨了一顿打吗?]
[我说不行,他问我,为何又不谈论那四十五个义人了,我歪嘴一笑。]
[于是我把全城人做的恶事都告诉了他,故事讲了整整一天一夜,他还掏出本子来记,等我讲完了,他便让我在这里等着不要走动,然后把全城人都打死了。]
.......
于是,大羿就这样被埃及的军队追上了,本来大羿还想继续去其他的城邦的,但是埃及人们生拉硬拽把他带走,一边带走还在一边喊着长老快收了神通吧,你搞得我们这边都没有刷级的副本了,人家是过五关斩六将,你这个是游五国灭六王啊!
受到埃及人的盛邀,大羿前往了这丝绸之路的终点站,路途上维齐尔表示自己对大羿早已是神仰久矣,今日灭杀五国,实在是大大的好事,正可谓替天行道。
抵达埃及之后,正在担任法老王的芬尼斯看到大羿,可谓是十分惊诧了,毕竟她和大羿上一次见面还是在上一次.....
是在她当奴隶的时候,当然大羿后来在苏美尔传教之后,自己就已经来埃及了。
大羿老师能亲自来到埃及地区进行仁义道德的指导,这实在是鄙人的荣幸啊!
芬尼斯问了一下诸夏的事情,大羿表示他也很长时间没有回去了,只是告诉她,在苏美尔地区的一些变化,比如古地亚王当了当地的盟主,恩海杜阿娜和亚伯兰按照计划,在自己离开两三年的现在,他们现在应该已经去了诸夏那边,罗得成了天方城进出口贸易的长官,而卷卷祭司依旧在神庙里卷人.....
至于自己远离故土,一路西行,不是为了求取真经,而是一切都是为了那崇高的仁义理想,一定要完成周游列国的理想。
芬尼斯听了大受感动。
这个世界就是需要一些有理想有抱负的伟大人物,大羿老师,我一直崇拜你啊!
当她得知了洗扁城等五城被大羿灭国的事情,她更加高兴了,虽然其他的埃及官员都战战兢兢,生怕眼前这位会把金字塔给拔起来。
过去法老们的坟头虽说已经掀了又掀,但是剩下的金字塔已经不多了,留下两个做历史古迹,过上几年还能圈钱,给那些远渡重洋来的贸易商人参观,一张门票五十块,增加旅游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大羿就在埃及地区传播了大约两年的仁义道德,随后在芬尼斯的指引下,开始整装北行。
听闻海的对面列国纷争,想着终于有自己用武之地,可以完美复刻一波孔丘周游列国的伟大事迹,于是慕名前来爱琴海。
正好盖亚部落当时从希腊地区撤出,来到了伊利亚特,也就是希腊地区隔壁的古特洛伊地区。
同时,乌拉诺斯的巨人部落不远万里,从古伯罗奔尼撒半岛,跑到北部古马其顿,又从古马其顿地区向东一路狂奔,带领整个部落进行马拉松越野,抵达古色雷斯地区,从古色雷斯地区向东南方向抵达马尔马拉海,再通过这个海峡中间的陆地桥来进攻位于海对岸的伊利亚特。
“你小子是什么人,是盖亚部落请来的猴子吗?”
头发如群蛇盘踞一样(烫头),双眼画着如血一样的眼纹,肩膀上长着小型羽翼,持着火把和蛇形矛的女巨人阿勒克托低着头,用看蚂蚁一样的目光注视着开马车到此的大羿。
大羿心平气和的回应道:
“希望能占用你一点时间,和你谈一谈仁义与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