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十取四 (第2/2页)
谢道韫向高敬宗进言,这第一流的优伎赚钱的方法,那就是与公卿权贵仕绅名流们往来,为他们合纵连横、暗中合作牵线搭桥。以娱乐场所为纽带,高敬宗就可以做到耳目灵通,朝廷上下、市井之间,再无什么消息瞒得过他。
而且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建立广泛的人脉和庞大的根基。谢道韫给高敬宗的策略就是:“曲直并用、外圆内方,以图自保。”
高敬宗的性格就像一颗顽强的小草,无论给他什么样子的环境,他都会想方设法活下去,生存下去。他像一条河,顺势而为,但不管流到了哪里,总要澎湃出属于他的一簇浪花,活出他的人生精彩。
与刘燕燕敲定合作意向,高敬宗就把此事交给谢道韫运作。
同时,高敬宗又转而向城外,琅琊王氏送来的一百倾田地。经过初步摸查,这一百倾田地,其中上田约二十倾,中下田多达八十余倾,共四百余户佃户耕种。
这处田产位于建康的幕府山。传晋元帝过江,王导设幕府(参谋部)于此,故名。亦名莫府山。又因山多石,古曾称石灰山、白石山。
而王徽之送给高敬宗的田产就紧邻幕府山,要说王徽之的目的单纯,恐怕高敬宗都不会相信。幕府山自晋元帝司马睿时起,就一直是东晋的军事重地,屯兵防守长江,属于战略要地。偏偏把这么一处田产送与高敬宗,如果说他的目的纯洁,那完全是骗人的鬼话。
高敬宗按照惯例,作为主人去视察自己的田产。
还没有来到幕府山,高敬宗就见沈七领着一个须皆白的粗衣老汉过来。到了近前,沈七道:“殿下,这里幕府山的里正,想见见殿下!”
那粗衣老汉赶紧行一个大礼:“小老儿见过夏王殿下,给夏王殿下问安了!”
高敬宗看着一个可以做自己爷爷的老人跪在自己面前,上前扶起老汉道:“老人家快快请起……快快请起,当不得如此大礼!”
“当得起,当得起滴,若殿下当起,这天下何人当得起?”老汉道:“小老儿我活了一甲子,五十年前跟随亲族逃难到此,做梦都想回家啊……现在好了……”
高敬宗暗暗叹了口气,看样子这老汉和附近的佃户,都是一群可怜人。
沈七适时插话道:“刚刚王管事已经做过了交割,王里正听说新主家是殿下,就想来见见。”
“可不得来见见,这是祖上积了德啊,竟把殿下送到了咱幕山。王爷是大德之人,定会让咱们一天比一天富裕,一天比一好”
“老人家言重了!”
这老头儿还挺能说,开嘴就没完了。
高敬宗在后世生活在底层,对于王里正这样的贫困百姓是非常熟悉的。要说农民朴实,要说农民无知,那绝对是不了解农民的人。农民既有农民豪爽单纯的一面,也有农民式的狡猾。比如《亮剑》里的李云龙,事实上他就是典型的农民式的“狡猾”,也可以说是农民的智慧吧。
高敬宗两世为人,自然清楚,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他们不会介意自己换几个新东家,他们最关心的还是田租,这才是他们至关重要的问题。
不等王里正开口询问,高敬宗就试着问道:“老人家,咱们这幕山里,还有多少人口,眼近年关,家里还有没有粮食,能不能过好年?”
王里正一窘,支吾半晌,想说又不敢说的样子,好不让人憋闷。
一行人慢慢前行,不知不觉走在村里。这个村子,和后世的农村略为不同,准确的说,这个村子同样也像一座偏远地带的小城。外围有沟渠环绕,同时也有吊桥和齐人高的土墙,简直像一座小城。
区别是这里寨墙太薄,而且像是年久失修的样子。不过对于安全警戒,村里的百姓倒没有完全放松,整个村子靠幕山的一座石山谷,也有简易的箭塔和望楼。
进入村内,不仅让高敬宗感觉鼻子一酸。
整个村落没有一座像样的房子,都是低矮不过一人高左右的泥土坯茅草屋,而且正值午饭时间,却罕见人家炊烟升起。
高敬宗更加奇怪村里为何不见几个孩子,按说像高敬宗作为新东主到来,他们应该全村男女老幼一起出来迎接,混个脸熟。
高敬宗问道:“村里不会就这么些人吧!”
望着稀稀落落两三百人,高敬宗实在想不通整个四百多户的村落,就这些人。
王里正支支吾吾半天才憋出一个字:“没衣服穿!”
高敬宗随意推开一家只有两间土坯房的人家,这两间土房看上去也有些年头,龟裂的土墙都能塞进去一个拳头,一张用木板搭起的床,足足有一丈余宽,一张几乎看不出什么颜色的被子,露出大大小小,男男女女五颗脑袋。
棉花还没有推广开来,在这个时代,有钱人都是拿皮裘当被子御寒,而穷人买不起皮裘,不过穷人却有穷人的办法。就是用稻草装在麻布里面,充当被子。
高敬宗一言不,陆续又查看了几户人家,情况二都差不多。半大的小子,还光着屁股。十三四岁的姑娘,也只是穿着小衣,根本不敢出屋。
王里正看着高敬宗脸色不善,怯怯的问道:“俺……想代村里的老小问问,新主家这租子怎么收!”
高敬宗问道:“以前怎么收?”
王里正满脸苦色:“旧主家心好,十取四!”
“百分之四十!”高敬宗几乎吐血:“尼玛,这还心好?黄世仁都没有这么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