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功与过】 (第2/2页)
孔子对季康子破坏“先王之法”非常不满,但孔子在社会道德层面对季康子的劝谏还是非常有道理的,比如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才能让士民尊重我,听我的指挥?”孔子答:“这个很简单,你尊重百姓,百姓就会尊重你;你当以孝为先,以慈爱为本,百姓自会对你忠心耿耿。选贤与能,给所有人上进的机会。”
孔子也同样和鲁哀公讨论过这个问题,哀公问:“何为则民服?”孔子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治国其实就是治吏,用贤与能,庸猾之辈就没有上升的空间,则百姓受益,反之,则百姓遭殃,历代兴亡都是遵行这条规律,没有例外。
当然,孔子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来看待治民的问题,其实这并不奇怪,任何历史人物的一言一行都不可能超越他所处的历史时代。
纵使孔子有百般不是,但仅凭孔子在与鲁哀公讨论中的一段话,孔子就足以受到后人的爱敬。事出于《说苑.政理篇》,哀公问孔子有什么办法可以增加老百姓的财政收入,孔子就说了三个字:“薄赋敛”,只要做到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老百姓自然就会富起来。
哀公有些不解,质问孔子:“如果大多数人都富了,我岂不是就穷了?”孔子劝他不要这么紧张,要相信老百姓的善良,“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只要老百姓富裕了,自然会有更多的余钱交税,而不是在老百姓还穷馊馊的时候就恶狠狠的抢老百姓的救命钱,相比之下,后世一些昏君还不如孔子。
《论语.颜渊篇》记载鲁哀公问孔子的学生有若如何才能使国库充盈,有若的办法是“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只要老百姓有钱了,国家自然也就有钱,如果百姓穷得喝西北风,君主一毛钱也收不上来。有若的经济思想和孔子是相通的,或者说有若是受到了孔子的影响。
孔子虽然能够对鲁国执政施加一定的影响,但毕竟孔子只有言权没有决定权,只能无限感伤地怀念他的政治偶像周公姬旦。都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使人,实际上真正开创儒家思想的,正是周公旦。孔子曾经说过:“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只是将在春秋时尚耒成熟的儒学打造成一种强大的思想体系,地位有些类似于词史上的南唐后主李煜。
孔子老了,他曾经在梦中遇到周公,在现实中郁郁不得志者往往都会在梦中才能驰骋于江湖,求功名,不朽于万世。对于一个经历了太多风雨的老人来说,他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儿孙绕膝,安度晚年。
只是让孔子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唯一的一个儿子孔鲤却先孔子而去,只留了一个年幼的儿子子思(有一些学者认为子思是孔鲤的遗腹子)。人生三大至痛之一就是老年丧子,孔鲤的撒手西去,给孔子造成的感情伤害有多深,可想而知。
更让孔子揪心的是,自己已经来日无多,一旦自己不久就去世,嫡孙子思怎么办?最可行的办法,只有把子思交给自己的一位学生,让他来代养子思,孔子最终选择的是他的高足曾参。实际上曾参虽然才学多博,但他在星光灿烂的孔子学生中并不是最耀眼,最耀眼的那颗星星,也在孔鲤去世不久也开了人世,他就是颜回,死于公元前481年。
相比于儿子孔鲤的去世,颜回的死,几乎导致孔子精神世界的彻底崩塌。虽然孔子拒绝了颜路要给颜回置办外棺的要求,因为孔子要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但孔子对颜回的死还是痛不欲生,无法接受。
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讲,孔子一直把颜回当儿子一样,孔子不止一次“吹捧”过颜回,颜回是除孔鲤之外,孔子的另一根精神支柱。现在两根精神支柱相继倒塌,换了任何一位普通的老子都难以承受,孔子再伟大,此时他也只是一位普通的父亲。
孔子在感情上受到了沉重打击还没有结束,一年后,也就是公元前480年,孔子另一位得意门生,时任卫国蒲邑宰的子路,死于卫国孔悝之难。子路比孔子小十岁,和孔子是同代人,与孔子的关系亦师亦友,孔子非常器重子路。所以噩耗传来,孔子哭倒于地。
每个人都是坚强的,每个人又都是脆弱的,在心灵深处总会留有一片温柔的芳草地,但当命运之神残酷在孔子的芳草地上来回践踏的时候,铁打的人,也会吃不消。一连串的打击,孔子终于一病不起。
孔子是个天生豁达的人,他对人生看得很透彻,孔子曾经站在大江边,看着浩荡东流的江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这一辈子,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从起点回到起点,没有大阅历、大智慧、大胸怀的人,是难以承受的。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十八日(杜预认为有可能是五月十二日),心犹不甘的孔仲尼溘然长逝,寿七十三岁。
如同诸葛亮的死震惊蜀汉一样,孔子的死,在鲁国引了巨大的震撼。虽然孔子一直不受重用,但孔子做为鲁国的标志性人物的地位,是谁都撼动不了的。鲁哀公当然知道孔子的地位,在孔子死后,他以国家元的身份,写了一份祭孔子的祭文。以《左传》为准,祭文如右:“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孔子死后的葬礼非常隆重,但这一切已经和孔子没有关系了,葬礼无论搞成什么规模,都是做给活人看的,
也许孔子生前并没有意识到,在他死后近四百年后,一个名叫董仲舒的学者向一位名叫刘彻的皇帝提出了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方针,并得到了实行,从而极深的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甚至从某种角度讲,自汉武帝刘彻以后的两千五百年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论语》被打开然后合上,然后再打开的历史。只是这一切,孔子已经看不到了。
仰俯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孔子做完了他应该做的事情,至于功过得失,自有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