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宋之国防 (第2/2页)
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
也就是说到了天圣三年,大宋一共有18路。
宋初,宋太祖和宋太宗一直都是抱着开拓进取的精神,因此一直筹谋着收回燕云十六州,将大宋的领土延伸至长城,但最终未能实现,且由于宋太宗伐辽失败,内部矛盾爆发,起义频繁,因此宋朝改变了国防策略,于辽国签订檀渊之盟,而对外积极进攻的国防政策也转变成了守内虚外的国防政策。
但即便如此,宋朝依旧是在北方屯有重兵,大宋八十万禁军,排除先前整编的五十万和驻守陕西路和河北路防范黄河的十万禁军除外,余下的二十万禁军,驻扎在长江以南的只有不到三万人,剩下的十五万士卒则是全部驻扎在西夏和辽的边境重镇。
而守内虚外,宋朝其实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执行,所谓守内指的是守开封而已,毕竟京西路先前可是驻扎了六十余万的禁军。
在赵祯眼里,辽国是需要防范的,但也不应将那么多的军队全部都驻扎在北方,而且他已经答应了辽使,双方彼此减少边防驻军,当然前提是辽国答应将那三万匹战马出售给宋朝。
赵祯的计划是在河北路和河东路总计驻军六万人,毕竟宋朝没有长城防线,若是辽国突然撕毁盟约,北方没有相应的驻军,只怕没几日便会兵临开封城下。
陕西路驻军三万人,自然是为了防范西夏。除此外广南西路驻军一万五千是为了防范交趾国,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各自驻军一万五千,用来防范大理国和吐蕃诸部。
这七路加上京西路总共8路,剩下的10路,每路各自驻军两营,就是六万人,如此算来,国防驻守的军队总计21万人,朝廷的禁卫军团就是赵祯打算用来开赴各路驻守的部队,只不过眼下只有9万人,赵祯打算再同辽国达成进一步的通商之后,将这九万禁卫军分别开赴河北、河东、陕西三路。
赵祯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大规模裁撤禁军,而他的最终目的是裁减厢军。
大宋的厢军制度,最早是把军队中的精锐选拔出来组成禁军由中央直辖,削弱地方的军事力量,着一制度解决自唐朝中业以来军阀割据的问题,同时从流民当中招募青壮入伍也是为了解决农民起义的问题。
但大多数厢军都没有什么战斗力而言,国家发生战争时,他们只是粮草运输人员,而国家不发生战争时,他们相当于徭役人员,没事修修城墙,疏通一下河道之类的,事实上相当于朝廷长期雇佣的民夫而已。
历史上宋朝各种农民起义,地方上的厢军都没能主动出兵剿灭,基本上都是由朝廷派大军才得以剿灭,可以说厢军连山匪都不一定能打得过,有此可见宋朝守内虚外的政策之下,治安该有多乱。
当然也有战力不俗的厢军,但这些厢军很少,且都是在边关附近的,比如折家军。
除了厢军之外,还有番兵,番兵是归降于宋朝的少数民族所组成的,战斗力也不俗,所以赵祯暂时不打算去动番兵和这些有地方豪族掌握的厢军,先用一两年的时间,削减厢军,完成全方位的国防部署为头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