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九章 (第2/2页)
管宁一句话就封杀了群臣要出言反驳的机会,若是有人还敢不识时务的站出来,那么他反驳的就不是管宁而是汉献帝了。
管宁断然道:“何所谓祖宗之法不可变?”变“指的是推翻,那当然是大逆不道。可是对于祖宗之法却可以查缺补漏,让祖宗之法尽善尽美起来,上古时候尧舜何等英明?实行禅让制。可到了大禹,却废除了禅让,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夏启,开始了家天下,一直到秦皇都是分封制,先汉高祖尽废秦皇之法,大封同姓王,然则武帝时便下推恩令。由此可见,祖宗之法便像是为我天下子民遮风避雨的大屋子,我们不但要守住这间大屋子,还要随时检查这间大屋子,看看这间大屋子有没有损坏的地方,我们好因地制宜的改,若是一成不变,只着祖上的余荫过日子,那么这大房子早晚会因为我们的漠不关心而变得漏雨的地方越来越多,王子服大人以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其实是在说祖宗留给我们的屋子不可以修。若是如此。即便我们躲在这千疮百孔的大屋子下面,但是可以供我们躲避的地方会越来越少,大家都去抢有限的地方,天下岂不大乱?”
这番比喻十分生动,故此众人被管宁所描绘出来地图景象弄得全身冷汗。而且再一次被管宁偷换了概念,巧妙地把科举制度说成是对举荐制度的修补,而不是推翻,故此具有着强大的说服力和令人臣服的力量。
太史慈此时在一旁不失时机道:“大司徒言之有理。若祖宗之法不可修补,那是不是说圣上日后要实行禅让制和分封制呢?”
王子服更加语塞,一时间,面上青筋暴跳,露出十分怨毒的颜色。
汉献帝却对这个科举制度非常感兴趣,对管宁笑道:“管卿家,你说这科举制度在青州实验效果不错,不知道这科举制度到底如何规范?还有,什么叫做实验呢?”
当下管宁开始讲解青州科举制度的种种措施,不时地回答着别人的疑问和责难,最后当所有人都无质疑,并且对科举制度对于有效的避免举荐制度的弊端表示认同的时候,管宁才对汉献帝笑道:”
所谓的试验呢,就是用实际效果去验证这么做到底能否行得通,就好像汉高祖实行分封制,而武帝鉴于效果不好,所以才下了推恩令一般,这种方法都可以叫做实验,实际上先汉诸帝草创各种制度的时候,都有实验之意。
汉献帝哈哈一笑道:“管卿家地这个科举制度十分精彩,如此一来,我大汉对于地方管理得任免便是名至实归了。管卿家之才真是不让于古之管仲。”
皇帝一说,当然下面的臣子都要纷纷表示赞同了。
只有王子服等人铁青着脸,一言不。管宁却有点不好意思道;“其实实验这个方法还是大司空总结出来的,说到底,还是先王之法,只是我们这些后来人过于拘泥于文字,所以对古代先贤们的实验精神不甚了了。”
众人立时对太史慈刮目相看,虽然早知道新“五德终始说”乃是太史慈开创的,但是能够亲眼看到一个人在学术上开宗立派,被管宁如此交口称赞,自然心中忍不住惊讶。”太史慈对这种事情早已麻木了,新“五德终始说”自己倒是能明白那其中的道理,但是要自己去开创,那是打死自己也说不出来的,管宁把这新“五德终始说”地创立归结到自己的身上,实际上是为了扩大自己的身望,若是论起真正的学问来,自己这点古文底子还不够给管宁提鞋的呢。
在这朝堂上的任何一个人站出来都比自己渊博的多了。已开始被别人这般夸奖的太史慈自然有点脸红,但是遍数多了,脸皮也就变厚了,对于别人的恭维也就坦然处之起来。
倒是管宁才真的让自己佩服,这个管宁真是有本事,不管自己说出什么新奇的概念来,这个管宁都会在古人的理论和言行中找到印证,然后大而化之的把自己的改革说成是古代先贤早以有之的作为。
这份本领,只怕只有度过并且笑话掉浩瀚如海的书籍才可以做到。就像眼前,能够提出改革,而不令这些顽固之人反感,这份本领只怕是天底下独一份了。
在众人的恭维声停止后,管宁才对汉献帝肃容道:“圣上,我们不不妨双管齐下,一方面我们可以打压诸如支持刘备的益州地方势力这等各地的豪强,一方面我们现在就实行科举制度,等到扫平各地后,我们再全面实施科举制度,一绝后患。”看着点头的众人,管宁又道:“当然,举荐制度是不可废除的,但被举荐人必须到朝堂之上证明自己的真才实学才可以,若是被现名不符实,那么联名保举的人也难逃其责,轻责罚禄,重责撤职,以儆效尤,令天下百官不敢玩忽职守。”这注意是太史慈想出来的,毕竟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全盘否定举荐制度,会令朝堂上的众人不满的,也会令有心现管宁这么做藏在背后的那打击世家大族的真实意图,现在这种结局很好,毕竟管宁的这番议论是从刘备和孙策的任命问题牵引出来的。给人以就事论事之威。
而且即便在唐朝的时候,虽然已经实行了科举制度,但是同样有名刺制度作为补充,这个名词制度其实就是举荐制度的变形。汉献帝当然同意管宁的建议,断然道:就依管卿家所言。管宁和太史慈大喜下率先拜了下去,带领着群臣山呼万岁。管宁的改革,就此轰轰烈烈的展开!
他却没有看到,蔡文姬向他的背影投射出了可令人心醉神羡慕眼神。当早朝结束的时候,居然已经是中午时分,这次会议出奇的漫长,但却丝毫不令人觉得疲惫,这当然是管宁大方异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