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凶多吉少 (第2/2页)
“打死也别承认?”扬询低声喃喃自语地重复了一遍,忽然想到谁会无怨无悔来帮助自己?难道是每日寄宿的老友?不可能!他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势力,把手深入这监牢。
“你……你是谁?”扬询急忙起身窜到小洞门口,却听得门外的脚步声渐行渐远。
扬询刚刚燃起的一丝希望再一次被无情地掐灭了。
他望着门口的地上放着两只碗,肚子突然咕噜噜叫了起来。
一天基本上忙于品酒和品茶了,饭菜倒是没吃多少。
他连忙蹲下来,端起米饭,拾起碗上面的一双筷子。
扬询突然感觉手感不好,拿着筷子往旁侧一歪身子。
后半夜的晚月已经升起,月光透过小小的悬窗斜射进来。
扬询发现一双筷子下方竟然藏着一块儿竹简。
他仔细端详,上面竟然是一行极为秀丽挺拔的字,这字体还是他第一次见。
“此乃病已字体,名曰瘦金体,其余字体皆不认。”
后面还刻着一个小字“文王康之”。
本来,扬询对这片竹简有所怀疑,但看到后面的四字才断定此为刘病已所写。
理由是昨日一早,刘病已曾跟他请教此四字背后的典故。
这四字乃《诗经》里面,周颂清庙之什里的《天作》篇。
刘病已的科目是他单开的,目的是让他尽快熟悉儒家经典,以备代替学院参加每年一度的春闱论辩。
西汉时期没有实行科举制度,人才选拔靠的是察举制度。
所谓的察举制,就是以地方推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与推荐相辅而行。
无论是特举贤良方正,还是岁举孝廉、茂才,推荐过后,所推荐之人还要经过考试复核。
复核合格后,才能量才录用。
在士家家族盘踞的年代,这种选士制度基本上被稳稳地操控在手里。
选士制度成了他们加强权势的一种重要手段。
每年从地方上源源不断送入京城的士子其背后代表的一定是某方势力。
武帝曾为此进行了几次改革,但效果并不明显。
毕竟,围绕在武帝跟前的朝廷重臣本身就代表着某些势力。
哪有人拿着刀子捅自己的。
何况,武帝的这一制度触及了他们的共同利益。
这些势力不管每年如何斗争,都是围绕名额分配以及派员职缺。如果被当韭菜一样被割掉,他们怎能容忍。
相对比朝廷的选士制度,儒家士子群体却有自己的培选士子新秀的方式,那便是每年一度的春闱论辩大会。
由几位大儒担任评委,天下儒学士子奔赴长安,凭借学识与谋略闯过一次次考试,最终面对几位大儒,进行答辩。
脱颖者就被评为大儒新秀,有资格进入太学,还能获得极大的名望。
很多士家也会关注于此,聘请大儒新秀加入自家阵营,以补充新鲜血液。
春闱论辩大会不限门阀,只考察学识。
脱颖者还能进入权贵圈子,彻底改变自身身份。
所以,它成为寒门跳龙门的重要途径,备受天下学子欢迎。
捏着竹简,扬询慨叹一声:“哎!又是你,你又给我闯了什么祸啊!竟然害得为师身陷囹圄!”
扬询欲哭无泪,眼前的饭食顿时失去了香味,精神颓废到了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