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免费小说95mf.net

字:
关灯 护眼
九五免费小说 > 东汉之布衣天子 > 第二十二回 汉哀帝拼命敛财 大司空谏阻被谗

第二十二回 汉哀帝拼命敛财 大司空谏阻被谗 (第1/2页)

九五免费小说 www.x95mf.com,最快更新东汉之布衣天子!

大司徒孔光等三公大臣,忧国忧民,一向清楚刘欣的身体状况,渴望为皇帝分忧,希望尽心尽力地恪尽职守,辅佐皇帝完成中兴汉室伟业,青史留名。

无奈,年纪轻轻的刘欣,早就对外戚重臣专权很不满意,欲重振君威,恢复皇帝的威权,对三公的好意和尽心的辅佐,并不领情。

而从小时候开始,刘欣就一直先天不足,身体孱弱,一直病恹恹的,所以,刘欣的担心和忧虑也很多很多,不敢放手让大臣去办事。

大臣们见皇帝猜忌,也乐得得过且过,不肯竭尽忠诚,为朝廷办事。

近些日子以来,刘欣操心、忧心的国家大事越来越多。而刘欣的抱病的身体,却一直未能够痊愈。加之宿疾缠身的病痛折磨,加之繁杂多事的国事的纠缠,刘欣心中的忧虑与烦恼越发加剧。

朝廷又没有强有力而且知心的大臣辅佐,协助处理重要国事,刘欣常常感到萎靡不振,精力不济,处理国事也显得越发艰难。

见国事难以应付,常常疲于奔命,于是,刘欣也开始仿效汉成帝等前朝君王,重用自己的外戚和宠臣,协助处理国家大事。

然而,有了亲近大臣的辅佐,国家大事的处理,也依然很不顺利,常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刘欣见此,更加忧郁不安,茫然无措。

当初,汉朝廷大臣,群情激奋,强烈建议皇帝,好好审理赵飞燕、赵合德姐妹断绝皇嗣、祸乱宫廷的这一件旧案。

那时,刘欣一度十分紧张烦恼,他忧心忡忡,杯弓蛇影,担忧大臣们借机生事。

好在这一件陈年旧案,终于得以顺利解决,并没有掀起轩然大波,刘欣才稍稍舒心。

不想,这件棘手的陈年旧案刚刚处理完毕,大汉朝廷又出现了新的麻烦事。

见到这些烦心事,年青的皇帝刘欣,又生新忧,更加不得安宁,身体也一直没有多少起色。

新近所发生的这件令刘欣又添新忧的事情,是由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等大臣上书皇帝的奏章,所引起的。

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等侍卫大臣,善于左右逢源,趋炎附势,渴望荣华富贵。

眼见傅氏家族、丁氏家族、董氏家族这些皇帝的新贵掌控朝廷朝政,王氏家族子弟势力衰落,而新君刘欣的皇帝权力日渐巩固,如果再不向皇帝效忠,可能会被打入另册,归入王氏家族阵营,引来杀身之祸。

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等,日夜担心,渴望建立功绩,讨取皇帝欢心。

于是,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等,决定以实际行动,邀功请赏,谄媚权贵,讨好皇帝,希望得到重用。

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两人,秘密协商以后,于是联合上书,建议尊崇皇帝外戚,以谄媚傅家,丁家当权人士,获得他们好评。

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了解皇帝心理,很清楚刘欣忌惮权臣,渴望牢牢掌控皇权的心思。

两人秘密协商之后,决定立即上书,向皇帝提出建议。郎中令泠褒率先向刘欣进谏说道:

“陛下:

圣上入继大宗,荣登大宝,已经有好些日子了。

在祖宗神灵的庇护之下,在陛下的英明领导下,如今汉朝廷,兴利除弊,社稷复兴,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呈现了一派四海升平之景。

这都是陛下一秉大公,以孝治国,任用贤才而建立的赫赫功勋,给天下大汉百姓带来的天大福祉。

臣等认为,应当迅速地拟定皇帝的亲属的尊号,以彰显陛下的孝顺和开天辟地的壮举,彰显陛下建立举世之功、复兴社稷的丰功伟绩。

臣等以为,母以子贵,子以母贵,是天下至理。

既然陛下已经荣登大宝,入继大宗,则皇帝陛下之亲祖母定陶共皇太后(傅太后)、嫡母共皇后(丁姬)等,既然都已经荣升大国母后之尊位,母仪天下,臣以为,不宜再把定陶藩国的名称,加到她们的尊号之上。

臣以为,共皇太后(傅太后)、共皇后(丁姬)的车马、衣裳服饰等礼制礼法标准,也都应当与‘皇’的身份地位相称。

臣等建议,应设置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到共皇太后、共皇后那里供职,去接受皇命,侍奉她们。

陛下还建议,应当为共皇陛下(刘欣之父刘康),在京师长安建立专门的皇家祭庙祭祀,让共皇陛下得以享受陛下的供奉,以彰显陛下的孝顺。

臣等秉承朝廷大义,深明以孝治国的原则,特别上奏此事,请陛下批准实施。”

黄门郎段犹也适时上书,提出类似的建议。

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的奏书,正合刘欣的心思。见到泠褒、段犹的建议后,刘欣极为赞赏,刘欣自思道:

“朕早有尊崇亲人的心意,但心存疑虑,担心臣子们非议自己背弃大宗,违背礼制礼法的原则。如今,既然大臣们如此建议,朕何不顺水推舟,促成此事呢?”

刘欣急不可待,当着小肉墩等亲近侍臣,立即发话,赞扬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道:

“诸君,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等贤良大臣,可谓深知治国的精髓,明白朝廷以孝治国的大义啊!他们的见解超凡脱俗,很有见地,值得效仿!

朕准备立即将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两位爱卿的建议,在明天的朝会上,交付文武百官协商,然后交于三公,予以讨论实施。诸君以为如何呢?”

小肉墩劝刘欣道:

“陛下:

作为一国之君,当以至公的大义为上,不宜有所偏私。肉墩以为,陛下如此所谓,恐遭天下人议论,有伤陛下的一秉大公的美名。”

刘欣不以为然道:“你这一个小屁孩,不懂国家大事,瞎议论什么呢?朕以孝治国,怎么能够不率先垂范,从礼敬自己的先人开始呢?”

刘欣不理睬小肉墩的建议。

果然,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的建议,以及刘欣随后发布的旨意,在汉朝廷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第二天,朝会依例举行。

见到皇帝的暗示,参会的汉朝廷公卿官员,大多数都承顺皇帝的旨意,纷纷赞同泠褒、段犹提出的建议,称颂皇帝礼敬亲人的做法。

年青俊美的黄门郎董贤,率先出班,拥护泠褒、段犹的建议,并称颂刘欣说道:

“陛下:

臣以为泠褒、段犹的这个建议很好。陛下由藩邸入继大宗,即位皇帝,乃先帝和上天的旨意,不可违背。

母以子贵,子以母贵。既然陛下如今已经荣登大宝,理所应当,为祖母共皇太后,母亲共皇后,建立尊号,以重孝道,彰显陛下的孝顺之情。”

董贤,字圣卿,冯翊郡云阳县人。董贤的性情柔和,言辞柔美,为人平易近人,和刘欣的年纪相仿。

董贤的父亲董恭,曾经担任朝廷御史。不久,董贤长大成人,朝廷因父荫之故而起用董贤担任太子舍人。

董贤容貌漂亮,英俊潇洒,令人赞叹。

绥和二年(前7年),刘欣即位。

一次,董贤在殿下奏谈国事,他侃侃而谈,慷慨激昂,言谈举止令人称颂。

刘欣看见后,一见倾心,对董贤的俊美很是喜欢,记住了董贤的名字,并询问董贤道:

“爱卿言辞卓越,令人动容,是舍人董贤吗?”

董贤见皇帝亲自过问自己,大喜,急忙答应道:“陛下,臣是舍人董贤。”

于是,刘欣将董贤单独留下,招董贤上前与他私谈。交流之后,刘欣对董贤越发欣赏,开始宠幸董贤。

不久,董贤升任为黄门郎官。

一天,刘欣与董贤交谈,问到董贤的家庭,得知董贤的父亲,是云中侯董恭。

刘欣爱屋及乌,当日征召云中侯董恭担任霸陵县令,升为光禄大夫。

董贤之妹,也被接入宫中,受封为昭仪,仅次于刘欣的正妻傅皇后。董昭仪的住舍也改名为椒凤,以与傅皇后的住所椒房相配。

自此以后,董氏家族父子兄弟姊妹,开始受到刘欣的宠信,超越于群臣之上。

眼见黄门郎董贤谄媚皇帝,竭力赞成黄门郎泠褒、段犹的建议,大司徒孔光、大司马傅喜、大司空师丹等三公大臣,都不以为然,聚在一起,小声窃窃私语起来。

大司徒孔光深谋远虑,首先发言道:

“诸君,按照汉朝廷的礼制、礼法原则来说,陛下接受这样的建议不妥,有可能带来不可预知的后遗症啊!”

“大司徒大人言之有理,老朽将立即出面,谏阻陛下,以免陛下犯下错误。”

大司马傅喜对大司徒孔光说完,立即走出三公的行列,率先以皇帝至亲的身份,代表三公,向刘欣进谏说道:

“陛下:

臣等一致认为,陛下接受这样的建议有些不妥!

皇帝陛下,既然已经由藩邸入继大宗,实际上就已经与藩邸分割,就应当至始至终地践行当初的承诺,坚持以大宗的权利和利益,为至高无上的准则。

陛下绝对不可以因为自己的私情,背弃朝廷千秋万代应该遵守的礼制礼法原则。”

大司马傅喜,耿耿忠心,以大义凛然的神态,向刘欣进谏道。

刘欣听了,怫然不悦,怒气冲冲地看着大司马傅喜。大臣们见皇帝神色不对,纷纷畏缩躲避。

刘欣不满大司马傅喜的意见,嗤之以鼻,以刁钻的语气,嘲讽大司马傅喜道:

“大司马大人,此一时,彼一时也,我们应当移风易俗,与时俱进。大司马大人怎么能够像个陈腐的老学究一样,纠缠于那些陈词滥调呢?

礼制礼法的大义原则,的确是治国要领,但也要顺应时势,与时俱进。

大司马此言,实在有些迂腐可笑,不近人情。难道人们背弃自己的嫡亲亲属,就是你们声称的孝顺吗?”

大司马傅喜一向性格柔顺,努力维持新君的威望,见皇帝责怪,也不反驳,只是看着刘欣,毕恭毕敬地听着刘欣的训斥。

大司空师丹,听了刘欣训斥大司马傅喜的话,心里十分担忧,暗思道:

“大司马大人所言,都是为了国家大义啊!从陛下的表现看来,陛下并没有理解大司马大人进谏的深意啊!”

大司空师丹想到这里,觉得皇帝反驳傅喜的话不妥,也走出三公大臣的行列,跨步上前,态度诚恳,和颜悦色地为刘欣解释说道:

“陛下:

臣以为,大司马大人言之有理。

臣等认为,圣王制定礼,是取法于天地。上尊下卑的原则,是摆正天地位置的依据,不可以混乱。

现在,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以‘定陶共’为尊号,是表示一种母从子、妻从夫的公理准则,符合祖宗立下的规矩。

臣以为,如果大汉朝廷,要另起炉灶,建立一套新的制度,设置官属、官吏,让两位藩国太后的车马衣裳服饰,与中央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完全一样,是无法表明‘至尊不能有二’的礼治礼法原则的。

定陶共皇的尊号、谥号等,朝廷从前就已经正式确定了。从礼治礼法的大义原则出发而言,是不能够再做随意改动,否则,大臣官吏群起效仿,可能带来大的问题,引来不可预知的严重后果。

《礼记》上不是明明白白说道:

‘父亲是士,儿子成了天子。祭祀父亲时,虽可使用天子的祭仪,但父亲的殡服,仍必须穿士的服装。’

由此说明,做儿子的,绝对没有给自己的父亲封爵,改变父亲生前的爵位、官职的道理,这是表示尊重父母意愿的意思。

既然做儿子的,已经过继给他人,成为了人家的后嗣,从道理法理上讲,也就成为了人家的儿子。

因此,作为人家的子嗣,要为过继人家,穿不缝边的粗麻衣服,守三年孝;

而对自己原来的生身父母,则要缩短守孝的期限,用以表明,尊崇被继承人的祖先,重视礼制礼法正统的大义准则。

孝成皇帝的圣恩非常深远,特意为共皇选定了继承人,以承奉共皇一脉的祭祀。

这样的话,共皇就能够长久为藩国的太祖,祭庙香火万世不灭,恩义已经备至。

如今,既然陛下已经正式入籍大宗,成为了先帝孝成皇帝的正式继承人,身居嫡系大宗之位,承袭了孝成皇帝的宗庙、天地、社稷的祭祀,那么,从礼制礼法大义的原则出发,陛下就已经正式脱离了原来的定陶家族,陛下就不能够再承奉定陶共皇的香火,到共皇的祭庙中,去祭祀自己的亲身父亲共皇了。

现在,陛下却突然违背礼制礼法原则,宣布要在京师长安,为共皇立庙,并派臣下代表皇帝,去进行祭祀共皇的隆重仪式。

臣等以为,这是一个无主且不符合礼制礼法原则的祭祀,是绝对不适宜的。

再有,哪怕是先辈皇帝的祭庙,当亲情已尽时,也应当及时撤除。

陛下怎么能够白白地放弃,一个藩国太祖,万世不堕的祭祀,而去趋就一个既无主,将来又必须要被朝廷撤除,又不符合正道的祭祀呢?

这既不是尊崇和厚待共皇的作法,也有悖于孝成皇帝册立陛下为嫡系大宗的本意。

请陛下一定慎重地对待此事,以免天下百姓非议陛下,认为陛下以一己之私,背弃天下正道。”

听了大司空师丹直率坦诚的建议,刘欣心里非常吃惊,脸色突变,暗自自忖道:

“朕怎么没有想到,三公们会如此看重这件事情呢?这不过是小事一桩,又不影响国家大计,有什么大不了的呢?看样子,这件事情阻力不小。如果朕连这样的小事也无法办成,怎么完成兴利除弊,振兴大汉的使命呢?”

刘欣的心里一阵激动,心脏剧烈地跳动了起来,突发一阵绞痛,心里非常难受,似乎将欲爆裂开来。

他突然想起了御医治怒的叮嘱。他忍了忍,摸摸自己急剧跳动的胸口,长舒了一口气,终于控制住了自己的愤怒情绪。

刘欣稍歇一会儿,心里终于平静了一些。刘欣恢复了平日的温文尔雅、雍容大度的神态,用冷静的语气,回应大司空师丹说道:

“大司空大人所说的,的确是礼制礼法的大原则,不是没有道理!

但此一时彼一时,时异则事异!请爱卿们放心,朕会妥善地处理此事的!”

说完,刘欣就不再言语。大臣们也僵在了那里,没有谁敢再发表不同意见。

实际上,大臣们也心知肚明,知道皇帝理屈,嘴硬心虚,不过是想用皇帝的威权,慑服大臣。

其实,那时刘欣的心里,还是十分尊重三公,忌惮三公的意见的。

大司徒孔光,大司马傅喜,大司空师丹等三公,不仅德高望重,很有儒学修养,号称贤明士大夫,而且是群臣的领袖,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刘欣当然清楚这一点,知道三公的发言很有分量,不能不认真考虑、仔细斟酌。

于是,刘欣轻声自语道:

“朕也知道,大司空大人的这个意见,其实并不仅是大司空大人一人的看法啊!

大司空大人的这个意见,代表着坚持正统礼制原则的众多大臣,甚至是太皇太后陛下的意见啊!

朕怎么能够不慎重呢?

如果因为此事,而让朕与太皇太后的王家人以及三公等大臣起正面冲突,招惹众怒,激起更多更大的朝廷风云,岂不是弄巧成拙,得不偿失呢?

朕还非常年轻,有的是时间和精力!等打发掉了这几个不听话的老古董以后,朕再作打算吧!”

默默地思索良久,刘欣觉得力量不足,最终决定让步妥协。

于是,刘欣开言,对着窃窃私语的三公等文武大臣发言道:

“诸位爱卿,朕了解诸君的想法。此事事关重大,关系朝廷礼制礼法的大义原则,有一些意见分歧在所难免。

此事暂时作罢,马上散朝,以后再议。”

百官们见三公们的建议受阻,谁敢再说呢?纷纷行礼退朝。

看见大司徒孔光、大司马傅喜、大司空师丹等三公大臣鱼贯而下,刘欣的愤怒与怨恨越来越强烈,对大司马傅喜、大司空师丹等三公大臣,也越来越不满意了。

刘欣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懑,对小黄门肉墩说道:

“大司徒孔光、大司马傅喜、大司空师丹这些个三公大臣老家伙,根本就看不起朕这个年轻皇帝啊!

他们倚老卖老,墨守成规,处处与朕做对,掣肘着朕,朕很不顺心。

看样子,不剪除这些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老家伙,朕的兴利除弊的革新计划,最终是难以实施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