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劝谏 (第2/2页)
他几步跑上前去,把郑妙音拉了起来,在大殿内没头苍蝇一样的乱窜,想要把她藏起来。
可这安仁殿虽大,却十分空旷,根本没有郑妙音的藏身之地。
赵学尔踏进安仁殿之时,便看见李复书拉着郑妙音站在大殿中间,不知所措。
郑妙音手上抱着琵琶,一看就知道他们方才在里面做什么。虽然她早就在外面听见了琵琶声和郑妙音的歌声,但此时亲眼看见她抱着琵琶站在这安仁殿中,心中怒气更甚。
安仁殿虽说是李复书的寝室,但它更是李复书办公和召见大臣们的场所,并非嬉闹之地,李复书怎么能在这里召见妃嫔戏耍玩乐呢?
李复书见赵学尔面色不愉,一把甩开郑妙音的手臂,搓了搓手,干笑了两声,道:“皇后怎么这个时候过来了?”
赵学尔此时才正眼看李复书,眼前的人是她的夫君,但不知道为何,她忽然觉得这个日日与她见面的人竟然有些陌生起来。
她还记得当初李复书向她求亲的时候,他向她许诺,他不但不会限制她的志向,甚至还会帮她实现她的抱负和主张。
从此,他们便站在了一条船上,风雨同舟,携手共进。
他们经历过多少次危机,才扳倒了康宁公主,顺利登基;他们费了多大的功夫,才稳定朝局,安定民心;又排除了多少困难,才推行改革,肃清吏治。
她以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志向,那就是国富民强,天下太平。
但此时,她发现她好像错了。
她的这些想法,似乎只是她的一相情愿而已。
因为一个以天下为已任的人不会在与大臣们议政的地方与妃嫔嬉戏,更不会把朝中要职当作礼物一般随意赏赐于人。
究竟是她一开始就看错了李复书,还是李复书被美色迷惑,才误入歧途的呢?
李复书见赵学尔看着他不说话,不由得更加心虚,慌忙解释道:“皇后,不是你想的那样,是......是......”
他“是”了半天,也没“是”出个什么理由来。
连他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跟别提说服赵学尔了。
赵学尔懒得看他费劲巴拉找借口的蠢样子,直接指责道:“如今边境战事未平,陛下却常常与郑婕妤唱靡靡之音取乐,使得宫里宫外到处都是哀思颓废之声。乱世亡国之音传唱不止,非国运长久之道。”
李复书一听赵学尔给他扣了这么大的帽子,赶紧否认道:“皇后严重了,只不过是唱了两首歌而已,哪里就关乎国运了?”
“严重了?”
赵学尔见李复书尤不知错,怒气更甚:“那陛下觉得怎么样才算严重?陛下收受大臣贿赂,随意给他们安排官职的事情严重吗?”
“这......这......”
其实李复书想说,这样的事情在他看来真的不严重。
毕竟天下的官员千千万,光是京都就有上万个官员,他不过是按自己的心意安排了几个官员而已,又能出什么大乱子呢?
当初他升余力做太府少卿的时候,赵学尔也是这样小题大做。
结果呢?
人家余力做太府少卿做得好好儿的,从来没有出过一丝半点的差错。
他既得了心仪的美人儿,余力也得到了他想要的官职,政务也没耽误,这不是两全其美,对大家都好吗?
这些日子大臣们给他送了许多礼物,各式各样,有些连他都没有见过。
比如软若无骨,跳起舞来风情万种的美人儿;比如只要把屁股上的绳子拉几下,就能自己往前跑的精美小马车;再比如那个既会说吉祥话,又会吟诗赋词的小鸟儿。
还别说,真是让他大开眼界。
总之,他是皇帝,掌天下之权。
只要大臣们把他哄得高兴,他给他们升个一官半职的又怎么了?
只是这样的想法他却只能放在心里,不足为外人道,否则一片讨伐之声又是免不了的了。
他想了想,还是软了语气道:“给官员们的任命应经中书敕命,而不应由我直接任命,是我考虑不周,幸得皇后提醒,我日后必定多加注意。”
他故意把他随意给官员晋升官职的事情,变成任命流程上的问题。
把大错改为了小错,既应付了赵学尔,也给自己留足了脸面。
谁知赵学尔却丝毫不想让这件事情含糊混过去,严辞道:“余力因为进献郑婕妤得了陛下的欢心,陛下便升他做太府少卿。如今大臣们不思江山社稷,国家民生,倒想着投机取巧,四处搜寻精巧玩物讨好陛下,以此换取晋升的机会。”
“陛下宠爱郑婕妤,下面的大臣们便效仿陛下纳会吴语唱歌的江南女子做小妾取乐,使得江南女子身价上升百倍,甚至有利欲熏心者把定了亲的女儿卖入富贵人家做妾。如今朝野上下,道德败坏,人情沦丧,难道这就是陛下想要看到的吗?”
“这......这......我当然不想这样!”
李复书大惊,实在没有想到,在他看来无关紧要的事情,竟然造成了如此恶劣的影响。
赵学尔见李复书惊恐的模样,知道他也并不愿意这样的事情发生,这才面色稍霁。
温声劝道:“我知道这些事情并非陛下圣意,但陛下位九五至尊,一言一行都会有人去揣摩和效仿,所以更应该谨言慎行,而不可随心所欲,不计后果。陛下一年前在为政殿前焚烧珠玉、锦绣以示节俭,如今却痴迷于奇巧玩物,又何以异于当初所焚者乎?”
李复书纵然最初对赵学尔的劝谏并不以为意,此时知道他的所作所为造成了如此严重的后果,也不由得心中懊悔。
他主动道:“我这就下诏,不许大臣们再进献任何东西进宫,并且禁止民间传唱靡靡之音。”
赵学尔见李复书听劝,满意地点了点头。
只是若要杜绝已经形成的歪风邪气,光是一道干巴巴的圣旨是不够的。须得李复书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