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韭菜造就得另1番景象 (第2/2页)
一种叫冬韭,前半年收割,一年能割三茬;一种叫耐寒韭,后半年收割,一年也能割三茬。
龙顺能灌溉的地多,一年下来割六茬,按照平均每茬割4000斤,每斤按五毛算,一年下来比去外面打工要好很多。
乃红给秀红栽种韭菜帮过无数次忙,学到了不少经验。
除了没车拉着卖韭菜,其余的乃红基本样样都会。
好在那个时候的家家户户都有一台人力车,我们叫它架子车。
用架子车装韭菜最合适不过,可难点在于装韭菜的技术是否娴熟。
乃红割韭菜那晚,龙顺两口子都去帮忙。
秀红割韭菜、捆韭菜。
龙顺用背篼把捆好的韭菜背到大路边,一捆一捆码在架子车上。
最后上面盖一块布,用绳子固定好,拉多远都不会出问题。
如果技术不过关的人装,装一半就,码在一起的韭菜便会裂缝。
二次装韭菜,会严重影响韭菜品相,哪怕是跟着龙顺学的人,只有背韭菜,给龙顺递韭菜的份,一定不能上手码韭菜。
那两年龙顺夫妻成了村里种韭菜的技术指导专家。
乃红后来居上也成了种韭菜的专业户。
乃红的成功,让村里人意识到,种胡萝卜非但不挣钱,还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从第三年开始,村里没人再种胡萝卜,全部转型种韭菜。
随着韭菜的产量越来越高,收韭菜的商家也逐渐开车到村里收。
村里也落了两个韭菜代收点。
这样一来,对于商家来说就轻松很多,所有的事交给代办来完成。
代办每天的工作就是骑个摩托车,村头到村尾,一块有一块地的看,哪家的韭菜能割了,就找哪家商量,告知大概的收购区间价,具体割韭菜的时间。
而商家每天都会根据村里收购韭菜的量,开大小不同的车来拉。
商家村里人都喜欢称之为菜老板。
菜老板一下来,先给代办发一根烟。
接着拉开韭菜上的篷布,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抽出几捆看,看完当场定价。
大多数韭菜,当场就能定价,极少数当场定不了价的韭菜,也会称重装走。
价格后续会告诉代办,由代办转述。
当然韭菜装车就结算是不可能的,基本要等三到四天。
农户找代办领钱。
种韭菜确实是一本万利的事。
韭菜割完三茬,就会长出韭黄,这又是一笔收入。
不管韭菜的价格能低到什么程度,丝毫不影响韭黄的价格。
我们把收韭黄亲切地称之为打韭黄。
打韭黄不比割韭菜,韭菜三四刀下去就割一捆,韭黄需要一根一根得摘。
一天能打十斤韭黄,就非常厉害。
一两块一斤的韭黄,一天就有额外几十块钱的收入。
自从韭黄在村里问世,很明显的一个现场就是小孩。
基本每个小孩手上不差零花钱。
只要愿意,出门跑到自家韭菜地里,打上几斤韭黄,就能换成零花钱。
也有很多小孩子,包括大人,把自家韭黄打完了,会跑到别人的地里去打。
很多人不在意这些,打了就打了,也有很多人比较在意。
韭黄不仅被别人打走,还把韭菜踩得稀巴烂,这就难免被人指责。
村里人确实变样了,家家户户大钱没有,似乎再也不缺小钱了。
清楚地记得,村里每年旧历七月十一有个庙会。
这个庙会从完记事起就有。
庙会的资金,大部分是挨家挨户收,制定标准是每人多少钱。
那个时候,庙会成本不高,收的钱也不多,每个人两块钱。
如果换到种韭菜之前,庙会收钱很艰难。
有一部分人确实没钱,只能欠着,等有了给。
可种韭菜后就不一样了。
再也不会出现欠钱的状态。
有些人转身从裤腰带里,两根手指夹出来一沓钱,有的人从席子底下取出来,有些人鞋一脱,爬上炕从被子里摸出一些钱。
收过庙会钱的人都切身感受到左邻右舍的变化。
就连庙会捐款的数字,也提升了不少。
换做以前,捐款的基本都是在外面工作的人,村里人交完人均份子钱就算完事。
可如今不同了,不仅有人开始捐款,数额都是20-100不等。
龙顺引进村里的韭菜,真真切切地改善了村里人的生活。
不怕事、也不惹事的龙顺,成了村里人最应该感谢的人。
当然感谢龙顺的同时,还得从内心去感谢乃红。
是他们两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村民几乎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村民也变得越来越忙了,码垛场里的人变得越来越少,最后过滤到码垛场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有几个只吃饭不干活的懒汉。
地里干活的人越来越多。
有在韭菜里除草的、施肥灌溉的、田坎上种大白菜的。
至此,村里一片欣欣向荣之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