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至元大帝 (第2/2页)
在此想法之下,忽必烈因势利导,最终制定了七条措施:
一、废除诸侯世袭制度,实行调官法,彻底从根本上杜绝了地方军阀世守一方的局面。
二、地方实行军民分治,以益都为试点地区,自己的汉人亲信董文柄收拢了李璮的军队,撒吉思(回回人)负责治民,并将这一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三、削去各诸侯私家兼揽的权力,规定:“诸路管民总管子弟,有分管州、府、司、县及鹰坊、人匠诸色事务者,罢之”。
四、强令诸路世侯及官员子弟入京充质。
五、仍然掌握军权的汉人万户,强制他们互换或者调派,如董文柄代替史格(史天泽之子)为邓州光化行军万户,史格代替张弘范为亳州万户,张弘范则统帅史格原先率领的邓州旧军等等。
六、成立万户府监战,从忽必烈的蒙古宿卫军中选调人马用来监督汉军。
七、所有地方长官中,须任命蒙古人为达鲁花赤,汉人担任总管,回回人充任同知,永为定制,让他们之间互相牵制。
经过这一番整顿,朝中的权力再次集中到了忽必烈的手中,世侯分立的态势被彻底改变。
就在忽必烈平定李璮之乱的同时,阿里不哥所率的大军也已经进入了察合台汗国的境内。
在他离开之时,他便知道自己走后和林肯定守不住,于是在临走之时便指示城中留守的诸臣,允许他们开城投降。
不得不说,阿里不哥算是个好领导,虽然此举也有收拢人心的意思,但终归还是少造了许多杀孽。
公元1262年秋,阿里不哥的前锋大将哈剌不花率军抵达不剌城(今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与阿鲁忽所率的察合台汗国主力展开了正面交锋,谁知却大败亏输,哈剌不花被杀,前锋军损失殆尽。
此役之胜使得阿鲁忽信心倍增,认为阿里不哥不过如此,遂放松了警惕,在返回位于伊犁河边的斡尔朵时,便将征召而来的军队全部遣散,结果却被随后赶来的阿苏台部抓住了机会,迅速朝着阿力麻里(今伊犁)直扑过来,阿鲁忽不备之下被打到崩溃,仓促逃离了这里,经由和阗(今和田)至可失哈尔(今喀什),然后又逃到了撒马尔罕。
在成功击败了阿鲁忽后,阿里不哥顺利地进入了察合台汗国的首都阿力麻里,为了发泄对于阿鲁忽背叛自己的不满,他在入城后大搞恐怖主义,肆意屠杀原属阿鲁忽麾下的蒙古军将,并且在城中横征暴敛。
这一举动让他彻底失去了民心,一直追随阿里不哥的大将玉木忽儿借口治病,悄悄离开了他,其余诸臣也十分不满,认为他“如此残酷地糟蹋成吉思汗征集起来的蒙古军队,我们怎能不感到愤怒而离开他呢?”于是便纷纷离开了他。
蒙哥的三儿子玉龙答失认为自己一直追随阿里不哥和忽必烈作对,如果转投忽必烈就必须得有拿得出手的东西来引荐,遂去阿里不哥处将蒙哥的玉玺要了回来,而后伙同阿里不哥手下的一名千夫长一起投奔了忽必烈。
与此同时,逃到了撒马尔罕的阿鲁忽也得知了阿里不哥众叛亲离的消息,于是重新整军来攻,阿里不哥自知不敌,便派人将扣押的兀鲁忽乃妃与麻速忽别(牙老瓦赤之子,此时担任察合台汗国平章政事)送还给他,希望能与他达成和解。
但阿鲁忽却不依不挠,非要与阿里不哥决一死战,以报被追杀之仇。
阿里不哥无奈,只好闭门不出,但固守亦非长久之计,思来想去,他认为与其受到阿鲁忽的羞辱,还不如去投降自己的哥哥,于是便在1264年七月率军投降了忽必烈。
在阿里不哥投降后,按照蒙古风俗,他在肩膀上披上了大帐的门帘,而后进帐面见忽必烈,忽必烈看着他问道:“我亲爱的兄弟,在这场纷争中是谁对了呢?是我们还是你们?”
按照正常人的思维来说,既然都已经认怂了,你直接就说自己错了就得了呗,可阿里不哥这位大哥偏不,他想了半天回答道:“当时是我们,现在是你们!”
真是开水煮死鸭子,肉烂嘴不烂,阿里不哥,你死的不冤!
因为忽必烈于开平即位确实不合乎蒙古帝国的旧礼,所以忽必烈也不好将这件事过度牵连,便匆匆地审理了一下追随阿里不哥的主要亲信,将其中最铁杆的十人以“构乱我家”的罪名处死。
至于阿里不哥与阿速台、玉龙答失等宗亲贵胄则以其“皆太祖之裔,并释不问”的理由无罪释放。
但蹊跷的是,仅仅一年之后,一直身强力壮的阿里不哥突然暴毙于自己的府邸,年仅47岁。
至此,兄弟二人长达五年的内战彻底结束,忽必烈成为了蒙古帝国唯一的可汗。
1264年八月,忽必烈取《易经》‘至哉乾元’之意,将年号由中统五年改为至元元年,由此开启了他对华夏大地31年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