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作弊 (第2/2页)
某年的广西乡试,土州土司之子岑照买通了永安州知州叶道和,让举人曹文藻顶替岑照应试,结果岑照乡试位居第一名。后来事情败露,岑照和知州叶道和都被处死。
做枪手也要冒很大的风险,一旦被查出同样也会受到重处。道光二年,旗人富泰雇了佛佑做枪手,结果被监试御史舒英查出,虽然这两人都是旗人,仍被号枷三个月,枷满之后又受了鞭责,然后交给他们所属的旗领回管束。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方法是通关节,这个就不不太容易达成了,关节,宽泛地说是指科举考试中,士人与主考官进行的一些幕后交易。
此风始于荐举制。宪宗元和年间,苏景文、张元夫和杨汝士、虞卿、汉公这杨氏三兄弟,上干宰相,下通考官,应试者一经他们推荐,就多半可以及第,被他们指责,就难免落第。
至后来,科举考试实行誊录、糊名等制度,以防止考官辨认考生的笔迹而作弊。
于是,考官与考生开始通过卷面上特定的字眼来进行作弊。考官入场后,留心要关照的人,凭手头字条上的关节暗号录取。据载,某年,朝廷刚刚制定了弥封、誊录等一套防范措施,就有关节之弊在科场上产生了。
当时,翰林学士杨亿,声名很高。在省试开考前夕,他特地招待来京应试的同乡举子。应邀前来聚会的考生席间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有的称颂杨学士诗名着天下,有的则直接请求杨亿给予\\\指导\\\。听到这些,杨亿勃然变色,口中边说\\\丕休哉\\\,边甩袖而去。
丕休哉三个字出自《尚书》,是一句骂人的话。在场的同乡举子们,死脑筋的以为碰了钉子,聪明点的则听出话中有话。果然,数日后杨亿出任知贡举,几位卷子中用了\\\丕休哉\\\的,都被录取了。
当然,在科场关节作弊中,也有些动机是惜才,却弄巧成拙的事。
某年壬辰科会试,状元出身的帝师翁老先生出任主考官。
会试前,张謇与好友刘可毅一起去拜访江苏老乡翁老先生。作为考官的翁先生一直很赏识张謇的才气,也很为他此前礼闱落榜而遗憾。
见面之后,先是一阵寒暄,接着翁先生便反复叮嘱“今日时势,宜统筹全局”。
正直的张謇只以为翁同解是在议论时局,没有想到这是一种暗示,而旁边的刘可毅却默记在心上了。第一场考试,刘可毅就将“统筹全局”四字嵌入八股文稿的破题之中。
翁先生看到这份卷子时,以为必是张謇的,没有细阅全卷,就在上面批了“为国家得人庆”六字,定为这场的第一名。等到拆封才发现该卷不是张謇的,而是刘可毅的。翁同龢对刘可毅不甚了解,所以十分沮丧。经过打听方知,刘可毅也是江南名士,心里才稍安些。
第二场考试,翁同龢发现一份卷子中有“策马三韩,雪花如掌”之句,因为张謇曾随清军去过高丽,翁同龢遂认定此卷必是张謇的,取为第一。待拆开封号一看,还是刘可毅,张謇会试又没通过。
科举考试虽然比较客观,也难免遗落真才。尤其是关节一开,鱼目混杂,最终更是弊大于利。虽然朝廷一经查出通关节者,惩罚残酷,重者处以死刑,轻者或黜降,或免职,但因为科举诱惑极大,通关节现象不仅没有得到遏制,反而越来越严重。
除了这些,还有一种是冒籍,冒籍,即假冒籍贯,参加科举考试。
以前虽然已经实行各地定额报考制度,不过因为有“有其才者,不限其数”的变通办法,实际上还是自由竞争,基本不存在冒籍现象。
后来开始出现冒籍现象,尤其是东南地区的士子经常移籍到容易考取的河北等地参加科考。
随着一件件科举舞弊被提起马车里谈得越发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