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回 安重荣纳叛招降 钱弘佐继位称王 (第2/2页)
前任成德节度使董温琪,搜刮到一部分,已经是惹人垂涎,为此,葬送了全家性命;秘琼、范延光也相继丧生。
安重荣镇守成德军,又搜刮到不少财产,现在,全都落入杜重威腰包。
先是辽太宗耶律德光,听说安重荣擅执辽使,即派人驰责晋廷。
晋高祖恐他犯塞,急忙派安国(邢州)节度使杨彦珣为使,至辽国谢罪。
皇帝耶律德光盛怒相见,杨彦珣却从容说道:“譬如说家中出了逆子,父母不能制伏,奈何?”
耶律德光怒乃少解,但尚拘留杨彦珣,不肯放归。
至安重荣已反,始信罪在安重荣,与晋儿皇帝无关,这才释放杨彦珣归晋。
之前,吴越国王宫大火,焚去宫室府库,历年积攒,所储之丝绸布匹、珍宝玩货、铠甲等,几乎全部付之一炬。
吴越王钱元瓘(文穆王),骇极成狂,竟致病危。
察内都监、处州人章德安,为人忠厚、果断。
钱元瓘(文穆王)临终,对他说:“我儿弘佐年幼,应该在王族中,选择一位年纪大点的继承王位。”
章德安知道他的心意,说:“弘佐虽然年幼,但是聪明、正直,部属都佩服他,请大王不要担心!”
钱元瓘(文穆王)说:“你能好好辅佐他,我就不再担心!”
钱元瓘(文穆王)这才闭上眼睛。
时为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八月二十四日。
统计钱元瓘(文穆王)在位十年,寿五十五岁,是吴越国第二位国王。
其实,吴越国曾经僭越称帝,钱元瓘庙号吴越世宗。
之前,钱元瓘(文穆王)十分信任内衙指挥使戴恽,将禁军兵权全部交给他。
钱元瓘养子钱弘侑的奶妈,是戴恽的亲戚。戴恽遂有拥立钱弘侑的意思。
钱元瓘(文穆王)去世,章德安封锁消息,跟亲信将领暗中商议,在王府埋伏下刀斧手。
次日一早,戴恽昂然直入,刀斧手立即将他拿下,斩首示众。又将钱弘侑贬为平民,恢复其原来的孙姓,押往明州囚禁。
章德安等乃奉钱弘佐继位,向晋朝告哀,并请求册封。
晋高祖石敬瑭,任命钱弘佐为镇海、镇东两镇节度使,兼中书令,封吴越国王。
钱弘佐成为吴越国第三代,也是第三位国王,是为忠献王。
吴越王钱弘佐(忠献王)年仅十四岁,命丞相曹仲达主政。
钱弘佐(忠献王)赏赐三军,军中抱怨赏赐不公,纷纷紧闭营门,拒绝接受,诸将无法控制局面。曹仲达亲自前去一一抚慰,士兵们才放下武器,下跪磕头。
钱弘佐(忠献王)为人温和谦让,喜欢读书,对士人十分尊敬。亲自主持日常事务,头脑清楚,观察细微,常常能看破隐情。
一次,有人进献多头稻穗,说是象征祥瑞。
钱弘佐(忠献王)亲自跑到粮库,问仓管道:“库存的粮食有多少?”
仓库库头道:“足够吃十年。”
钱弘佐(忠献王)就说:“军粮充足,应该减轻赋税。”乃下令免税三年。
当时吴越国主少国疑,更因火灾以后,国内元气萧条。
南唐大臣,多劝南唐烈祖李昪(徐知诰)趁机进击吴越。
李昪摇首道:“奈何趁人之危!”这是李昪仁心,不得说他迂腐。遂派使者厚赍金粟,吊灾唁丧,此后通好不绝。
自从黄巢叛乱,攻陷唐朝京城长安以来,天下遍地血战,迄今已六十多年,最近几年,各国终于划定疆界,互相默认对方疆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才稍微平息。
南唐烈祖李昪(徐知诰)登基以后,江淮一带连年丰收,军粮绰绰有余,文武百官纷纷上疏说:“陛下中兴唐朝的大业,已经成熟。而今北方正在多事,我们应该出动大军,收复旧有疆土。”
南唐烈祖李昪(徐知诰)说:“我从小在军中长大,深知战争对百姓的伤害,实在严重,不忍再提。帮助他们(后晋)的人安居乐业,也就是帮助我们的人安居乐业,还有什么可求!”
南汉高祖刘龚(刘岩)派使节到南唐,建议南北夹攻楚国,瓜分他们的土地,李昪(徐知诰)拒绝。
李昪(徐知诰)门客冯延己好说大话,曾经私下讥讽李昪(徐知诰)道:“田舍翁怎能成大事?”
李昪(徐知诰)虽有所闻,也并不加罪,但保境安民,韬甲敛戈,吴人赖以休息。
既而安重荣首级,已传至上京临潢府,晋廷以为可告无罪,那知辽使复来责备,问晋何故招纳吐谷浑?
晋高祖以吐谷浑酋长,阴附安重荣,不得已徙入内地。偏辽使索要白承福头颅,致晋高祖无从应命,为此忧郁盈胸,渐渐的生起重病来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石敬瑭的宠臣张彦泽又惹祸了。
张彦泽是突厥人,早年迁居太原。他的眼睛是黄色的,夜晚能发光,如猛兽一般。他善于骑射,为人骁勇残忍,少年时即跟随唐庄宗、唐明宗作战,经常立功。
后来张彦泽与石敬瑭联姻。石敬瑭称帝,步步高升,参与讨伐范延光,升任镇国(华州)节度使。
去前,张彦泽移镇彰义(泾州)节度使。他为政暴虐,经常滥杀无辜,甚至连自己的儿子也不肯放过。
张式是他的掌书记,深受器重,为虎作伥,帮他干了不少坏事。张彦泽常常鞭打、辱骂他的一个儿子。张式极力劝谏。张彦泽的这个儿子逃到齐州,被当地擒获,送到京城。晋高祖石敬瑭将他送回给张彦泽。
张彦泽要张式上奏章,请求杀死这个儿子。张式不肯起草,张彦泽大怒,用弓箭向张式射击,张式侥幸逃脱。
彰义官员对张式一向都很厌恶,纷纷落井下石,张式大为恐惧,称病辞职出走,张彦泽派军追捕,张式逃到邠州。
静难(邠州)节度使李周,调查后将实情奏报朝廷,石敬瑭袒护张彦泽,下诏把张式贬斥商州。张彦泽派行军司马郑元昭进京要人,警告说:“如果不给我张式,后果自负。”
石敬瑭不得已,下诏把张式交给张彦泽处置。张式被送到泾州,张彦泽命人用刀挖进张式的嘴巴,剖开前胸,取出心脏,再砍断四肢。张式妻子貌美,张彦泽杀了张式后,立即掳去他的妻子,自己享受。
张彦泽自作主张,出兵攻击夷狄,全军覆没,竟强行征调民马一千余匹,补充损失。
石敬瑭无奈,将张彦调回朝廷,任命王周接替。
张彦泽调回朝廷,走到陕州,遇到逃亡将领杨洪,张彦泽借着几分醉意,砍断杨洪的双手双脚,然后再砍下他的头。
除了这些罪行,继任彰义节度使王周,又弹劾张彦泽任内犯法乱纪、凶恶残暴的事迹二十六项,而彰义居民因他逃亡四散的有五千余户。
张彦泽既到京城,石敬瑭因他曾立过战功,而张彦泽又跟平卢(青州)节度使杨光远是亲戚,所以一概搁置不问。
四月,右谏议大夫郑受益上疏说:“杨洪所以惨受屠宰酷刑,是由于陛下去年把张式交给张彦泽,助长了他的凶暴气焰,以致他胆大包天,肆意逞凶。大家无论看见或听说,无不咬牙痛恨,只有陛下毫不动心,连一句责备他的话都没有说过。善恶不能分别,赏罚没有准则。全国上下都认为陛下接受张彦泽呈献的一百匹骏马,所以放纵他为所欲为。我对陛下这种恶名感到惋惜。请对张彦泽作公正审判,以洗刷陛下的污名。”
郑受益,是郑从谠的侄儿。奏章呈上后,石敬瑭把它留在宫中,置之不理。
刑部郎中李涛等大臣齐集在中书省,认真讨论张彦泽的罪行,大家心情沉痛,用语激切。
石敬瑭下令:“张彦泽官位降一阶、爵位降一级。张式的父亲和子弟,都任命他们当官。彰义逃亡住户回来复业的,减轻他们的差役和赋税。”
李涛再跟中书、门下二省及御史台官员,到宫门前跪下请愿,认为对张彦泽的处分太轻,请交付有司依法审判。
石敬瑭召见李涛当面解释,李涛双手恭举笏板,跪在阶前,面色严肃,声调高昂,坚决要求严肃处罚张彦泽。
石敬瑭恼羞成怒,连爆粗口,李涛仍不肯退下。
石敬瑭说:“我已承诺张彦泽不死。”
李涛说:“陛下承诺张彦泽不死,固不可食言,可是,范延光的免死铁券又在哪里?”
石敬瑭从龙椅上跳起来,一拂衣袖,转身进宫。
原来,范延光死后,很多人都说石敬瑭是故意把范延光交给杨光远,借刀杀人。
晋高祖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四月十三日,石敬瑭命张彦泽当左龙武大将军。
晋高祖尚在邺都,病已不起,但尚未接到平定安从进的捷报,徒落得唏嘘叹息。
晋高祖生有七子。五子石重进、六子石重杲早夭;四子被杀:长子石重殷(又作石重英)、四子石重裔(又作石重胤)六年前被唐末帝李从珂杀死,参见第九十六回;次子石重信、三子石重乂五年前被张从宾杀死,参见第九十八回。
现在,七子只剩幼子石重睿,尚在幼年。
冯道担任同平章事已经十几年,先后侍奉过四位皇帝,石敬瑭对他最为宠信。宰相中书印章,一向由各同平章事轮流掌管。石敬瑭下令由首相冯道全权掌管。从此,事情无论大小,全部交给冯道说了算。
石敬瑭曾经问他军事方面的意见,冯道说:“征战大事,要皇上自己决定,我是一个士子,只知道谨慎地遵守历代成规而已。”石敬瑭认为很对。
冯道曾经声称有病,请求退休,石敬瑭派郑王石重贵去他家探望,说:“你假如明天还不上朝,我就亲自前往。”
冯道这才出来理政。所受的荣耀和宠爱,没有人可以跟他相比。
晋高祖病危,首相冯道入见,晋高祖呼出幼子石重睿,向冯道下拜,且令内侍将石重睿抱到冯道怀中,意欲托孤寄命,使冯道辅立幼主。
你这是什么眼神?找错人了。冯道这么一个不倒翁,你向他托孤?
晋高祖石敬瑭一命呜呼,冯道与禁军大将、侍卫马步都虞侯景延广商议。
景延广道:“国家多难,应立长君。”
冯道本是个模棱人物,遂依了景延广,竟忘记了石敬瑭托孤重任,与百官议定拥立石重贵,飞使邺都奉迎。
石重贵已晋封齐王、邺都留守、兼广晋府尹,接得来使,哭临保昌殿。石重贵就在石敬瑭灵柩前即位,是为晋出帝。大赦天下。内外文武官吏,进爵有差。
时为晋高祖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六月十三日。
统计石敬瑭在位连头带尾七年,实际不满六周年,寿五十一岁,后来庙号晋高祖,安葬显陵。
加景延广同平章事,兼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
景延广因拥戴有功,深受晋出帝宠信,趁机擅权,禁人不得随便议论国事,官吏相率侧目。
命赵莹为中书令。
从前晋高祖石敬瑭弥留,曾有遗言,命召还刘知远辅政。
景延广密劝石重贵,抹煞遗旨,只加刘知远为检校太师,仍任河东节度使。
刘知远由是怏怏,失望不已。
八月。高行周终于攻克襄州,安从进自焚而死,擒获安从进的儿子安弘超,及将佐四十三人,送往邺都。
嗣皇帝石重贵,御乾明门受俘,命将安弘超等四十余人,斩首市曹。
随即就崇德殿宴集将校,行饮至受赏礼。
命高行周为归德(宋州)节度使,加检校太尉;
改调归德(宋州)节度使安彦威为西京留守,兼河南尹;
张从恩为东京留守,兼开封尹,加检校太尉。
降襄州为防御使,升邓州为威胜军,即授宋彦筠为威胜(邓州)节度使。
此外立功将校,并皆加官进爵。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