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 这你也懂? (第1/2页)
九五免费小说 www.x95mf.com,最快更新地上道国!
庾献看到那似要破空而去身影,立刻想起了当初掌教张鲁在他面前元神出窍时的景象。
就是这个!
庾献大喜过望,到跟前仔细看了,不由啧啧称奇。
这水面不知是怎么做的,竟然能留下当初张鲁逃遁时的影像。
看了一会儿,庾献才想起自己的任务,旋即郁闷起来。
这东西便是张鲁留下的东西?
可是自己该如何处置?
庾献小心的伸手去湖水中试探了下。
湖水沁凉。
试着用手去捞,水珠从庾献指间流下,那水又和寻常的湖水没什么区别。只是那滴落的水珠没泛起任何涟漪就融入湖水之中,四周的湖水依旧平滑如镜。
庾献瞅了瞅那湖面,心中越发觉得古怪。
想了想,他张开大口,将移山棍吐出,在湖水中搅了搅。移山棍在水中划出条条波痕,那波痕迅速恢复,丝毫没有荡漾开的意思。
庾献见没太大的反应,越发大胆起来,索性将移山棍变得如同梁柱一般,深深的探入湖水中,接着奋力的挥动起啦。
搅了半天,不见有什么变化。
庾献迟疑的又把手在湖水中试了几次,终于大着胆子张开口吞吸起来。
湖水如同瀑布倒悬一般被庾献吸入口中,过了许久,庾献腹中窍穴已尽盈满,那水面却不见有多少损耗。
庾献悻悻的停了下来,心中又暗道,莫非这湖还是活水,底下有什么暗河相通?
正当庾献一筹莫展的时候,就听有人笑道,“你这样做是没用的。”
这深夜寂静中,猛然听到耳语般的话,惊得庾献连忙便退。
就见水面上那道虚影微晃,笑眯眯的坐了起来。
庾献看着张鲁那近似透明的虚影不由悚然而惊,又连退了数步,情绪才平复下来。
虽然猝然间还不确定这东西的身份,乍看之下,庾献却情不自禁有些心虚。
不管是抢夺化鬼为道的功德,还是巫颜最后身死,庾献多多少少都是有些因果的。
这会儿见到张鲁,不知该如何是好。
还没等庾献想好怎么开口,张鲁那虚影就看着庾献感叹道,“怎么是你前来?鹤鸣道宫没有可用之人了吗?”
又道,“不知不觉过去那么多年了啊,没想到重玄子的徒弟都长这么大了。”
庾献莫名其妙之余,也有些狐疑。
自己以国师祭酒代掌汉中,已是深得张鲁信任,这地位在五斗米教中地位可不低,可眼前这位的反应却有些奇怪。
而且自己虽然长成了青年模样,但却没过去多久,这位的时间观念似乎有些错乱。
庾献心中有了点猜测,试探着问道。
“弟子是遵掌教之命前来取他丢下的东西,不知、不知该怎么称呼您?”
那虚影笑道,“我便是张鲁三魂七魄中的一位,至于是哪个,却不好和你细说。你便当我是那掌教便可。”
庾献吃了一惊。
他连忙拜了拜,又试探着问道,“那敢问掌教,因何处于这般境地?”
张鲁虚影也不见怪,开口说道,“当初你对我说,那郭嘉是颍川书院的人。老道于是元神出窍,想来查探一番。谁想我道门在此地落脚的地方,早就被儒家那些家伙发现了。老道不慎中了钟繇等人的埋伏,又因为元神远离,实力大损,只能狼狈而走。”
庾献听到这里,已经完全确定了眼前虚影的身份。
就听那张鲁虚影继续说道,“谁料老道运气不佳,正好遇到司马徽那家伙在颍川访友,老道刚刚起身,就被他摄走一些元神,封印在这水镜里。”
庾献明白了自己此行的目的,连忙道,“弟子这次前来,就是奉掌教之命前来解决此事的。”
“你?”张鲁虚影看了看庾献,摇头道,“你恐怕不行。别说你了,就连老道本体亲来,恐怕也不好了结此事。”
庾献听了大感惊讶,“那司马徽竟然这般了得?”
张鲁摇头,“也说不上,只是这法门有些诡异。有些门道就像一层窗户纸,只要无法打破,那无论在屋里怎么打转,都看不到外面的风光。”
庾献刚才试了许多法子,都感觉无从下手。
他是真心要弥补张鲁的,于是主动求教道,“那不知道掌教有什么心得?或许……,能够启发弟子。”
那张鲁虚影微微摇头,似乎又觉得这般,在后辈面前有点丢脸,又轻咳道,“世间传言,司马徽的水镜乃是共工死后的瞳孔所化,神物自成,妙用非凡。不过,此事虽难,老夫倒也不是一无所得。”.
说到这里,那张鲁虚影看着庾献,笑眯眯的说道,“小道士,我来考考你。庄子所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是为何意?关尹曰‘在己无居,形物自着。’又是何意?‘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又是何意?”
庾献略一思索。
这是庄子《天下篇》的内容,和老子“上善若水”的思路一脉相承。
老子认为水利万物而不争,居于卑下之位,故而不会有所祸患,反倒因此保全而得长久,所以“失去”又被视作“得到”。这也是修行界“苟道长生流”的主旨。
而庄子在赞同老子的思路之余,又提出了更进一步的阐述。
认为“濡弱谦下”只是它外在的表达形式,而“空虚不毁万物”则是更深层次的理解。因为水除了善居于下,还有另一个特质,那就是可以如同镜子一般映照万物。这就是所谓的,“在己无居,形物自着。”
水动的时候,体现上善若水,濡弱谦下的一面。水静的时候,可以凭借自身的空虚,映照万物,却又不因为自身的映照,而对万物有什么毁损。我得万物,而万物不伤,就是所谓的“空虚不毁万物”。
将“动”、“静”二分,或许只是寻常。但是接下来一句,却又尽显庄子的高明之处。
那就是,他跳出了常规的藩篱,以超脱的眼界看待此事。
他认为虽然“动”、“静”有别,但这“静”,并不会破坏“动”的属性。自身虽“静”,但是当映照的万物发生改变时,也会像回声一样,跟随变化。
这种道,清虚无有。以身合道,则道存。以身得道,则道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